鲶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鲶鱼效应Verizon的裁员报道是对 [复制链接]

1#
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渔民采用鲶鱼作为刺激沙丁鱼的一种手段,促使沙丁鱼们不断游动,以保证沙丁鱼的新鲜,以此来获得最大利益。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为了实现类似的管理目标,也采用类似的“管理手段”,以此来刺激公司内部较为沉闷的工作状态。

就比如近期一个关于Verizon的报道,向大约名员工提供了一笔自愿遣散费(VSP),并将把超过名IT员工(有传言称实际数字接近名员工)转移到总部位于印度的Infosys公司。而Verizon的裁员计划主要针对工龄超过30年的老员工。

这个报道,或者说现在超级企业职员的平均年龄的研究报告,一线员工的年轻化,这些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一个警报,企业正在针对40(岁)后群体的职员(老员工)发出警报。

看看我们职场阶段,在30岁前,我们处于一个学习期,虽然那时接受能力强,有冲劲,但各种条件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处于一个待打磨期;处于30岁(左右)后可以说是我们职业的巅峰期,工作能力,经验值(资源),身体条件,精神条件,都在这个时期达到最高点,所以这个时期也该是我们的一个拼搏期;在40岁(左右)后,我们才有能力来思考职业方向这个问题,开始进入一个沉淀期(又或成果收割期);在50岁(左右)过后,我们会对职业有了新的看法,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职业”已经不再如从前了。

为什么现在企业会针对40(岁)后群体的职员(老员工)发出这样的警报?

因为这一群体的人就如同箱子中的沙丁鱼一般,已经过了自己职业的拼搏期(巅峰期),对工作的概念也不如往日,公司给了他们一个稳定舒适的环境,给了他们一个箱子,他们也习惯了这个箱子,结果当然是缺氧了。

鲶鱼效应,给原有的群体制造一个“警报”,一个威胁,给他们一个危机感,让他们重新活跃起来,可以一直保持“运动”状态,保持对生存的欲望,对工作的热情。

但是企业绝不敢忽略他们的能力以及他们的资源。企业相信他们每个职员的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特别是40后群体,他们的能力早已被认可,经验也不需要质疑。但问题是,这一群人已经没有了对工作的渴望,就像箱子里的沙丁鱼一般,处于一个缺氧状态。管理者相信这群人的能量一旦被解放出来,对企业的价值必然不可估计。他们需要像刺激,沙丁鱼一样,他们也需要鲶鱼的刺激。

新人能充当鲶鱼的作用吗?

一开始企业引进了更多的新人,希望通过新人的冲劲,通过新人对岗位的冲击,对市场的冲击,来威胁这一群老家伙。但很快发现这样的方式没有效果,因为新人不是“鲶鱼”,他们只是一群新“沙丁鱼”,他们没办法对老员工形成威胁,老员工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打太极,耍得新职员团团转,公司没办法离开老员工,一方面是他们有成熟的技术,靠谱的经验,还有市场资源,这些都是新人没有的,也是企业的命根所在。因为这种种的原因,老员工一直是企业管理中的一根刺。他们还在不断地侵蚀新人们,使整个的工作环境越发趋近于那个“箱子”。

这样的一个警报是不是足于充当鲶鱼的角色让40(岁)后这一群体的职员换发第二春的?对于他们来说,上有老下有小,还有房子车子要供;更不要说他们已经习惯的“交际”活动。那企业是找到了这条“鲶鱼”了吗?

今天的环境发生的改变是形成这一条“鲶鱼”的因素,这让老员工们“成熟的技术”,“靠谱的经验”,“市场资源”变得不值钱了,因为这些公司都有,所以老员工们无法再以此来“混”了。企业找到了这条“鲶鱼”了,就是企业成熟的管理体系,不再缺谁不可,你的离开,谁谁谁明天就能接替你的工作。你想在公司继续生存,只能拼能力,只有绩效,拼性价比。

鲶鱼效应是符合人才管理的规律,他能够使组织变得生机勃勃了。任何组织中都是需要几条“鲶鱼”。“鲶鱼”本身未必有多大能量,但“鲶鱼”可以给整个组织带来能量释放的连锁反应。这也证明企业职员的流动是十分必要的。避免职员的自我价值观出现问题,形成一个“非我”不可的意识;另外一个企业如果人员长期固定,就少了新鲜感和活力,容易形成“箱子”。作为管理者的我们需要进行一些“管理手段”,去制造紧张氛围,激发职员的活力和竞争意识,换发他们的“动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