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的最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历史上的千古一帝汉武帝,因为他为开拓大汉疆土、励精图治。对外好大喜功、不断征伐、扩张;对内严刑峻法、随意杀戮大臣。所以,被后世的很多儒家弟子往他身上泼了不少脏水,力图把他推上残忍好杀、喜怒无常、刚愎自用、冷酷无情、穷兵黩武、祸国殃民的批判大会舞台上。他们享受着汉武帝开疆拓土给他们带来的丰硕果实,却又颇为不屑地指责着他当初的种种“不当行为”。
南开大学艾跃进教授总结过这样一句话:“宁背一世之侵略骂名,也要让子孙万代享福。罪在当代、功在千秋!”说的就是汉武帝这样的千古一帝吧?
有句话咋说的?哦,每个伟人都有信徒,而传记总由叛徒来写!说的就是那些自以为是、鼠目寸光的酸儒吧?
不管怎么说,能在聪明绝顶、性格复杂、多疑善变、翻脸无情、出手凶狠的汉武大帝门下把工作做好,其实是一件很考验胆量、学识、阅历、能力的生死二选一的综合选择题。当然如果能得到他的称赞和喜爱,那就不是一般的人物了。
可是,就有这么三个人,分别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都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和喜爱。他们究竟是谁?都是用的什么方式可以让汉武帝对他们青睐有加呢?
首先出场的是一门父子五人都是二千石的官秩,他们官秩之和为“万石”的“万石君”太傅石奋的大儿子石建。这一家人虽然比不上东汉时期“四世三公”袁绍他们家阔气,那也是相当的成功了。
公元前年,当时年仅十八岁的汉武帝刚崭露头角,想通过重用儒家弟子来帮助他实现治国安邦的理想。但是因为他们太急功近利、不但想推翻从汉高祖刘邦开始一直到如今窦太后还一直信奉“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更是撺掇着想让年轻气盛的汉武帝独立执政,想让窦太后退休,把权力交出来。
结果,遭到了窦太后的致命一击,将这些儒家弟子一网打尽、扫地出门。为了让汉武帝能从儒家弟子辞藻华丽、空洞无物的“纯文学”的泥潭里脱离,窦太后就特地将为人质朴、少说多做的万石君一家人来辅佐汉武帝。
其中,任命万石君石奋的大儿子石建担任郎中令,陪伴在汉武帝左右。
话说石建在汉武帝身边任职期间,当他发现了有应该进谏的事,就会躲开众人,单独向汉武帝汇报、进谏。
因为只有他们两个人,所以,他就对汉武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言辞非常激烈、尖锐,发生争吵,动没动手咱不知道,直到汉武帝完全想明白、搞清楚。
第二天在朝堂之上,百官对汉武帝进行汇报、说明时,石建却像一个木讷、内向的人,对他跟汉武帝进谏、争论的事只字不提。
所以,汉武帝就非常亲近他,觉得他有能力、会办事、值得信任。
第二个出场的人是主爵都尉汲黯,时间是公元前年。
这个时候,22岁的汉武帝已经开始独自执政了。
汲黯虽然是一步一个脚印走上来的,但是,他的性格孤傲、性烈如火、不留情面、有啥说啥、看不惯就出手,是属于那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刚烈正直的人。他虽然在地方上治理的很不错,有很高的名声,但是,他是“无为而治”的实践者。
就是这样一个治国理念不同、还态度傲慢、四处树敌的人,居然就让脾气也同样不太好的汉武帝无可奈何,他又是那方神圣呢?
开始独立执政的汉武帝终于可以大张旗鼓地招揽文学之士和儒家学者,他现在就好这口,汉武帝本身就是一个诗人嘛!写过不少汉诗、汉赋,自然喜欢“以诗会友”、以辞赋谈天下的美事。
话说有一天,汉武帝对着堂下的群臣说:我有一个梦想!想要带领着大家做出开天辟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流芳百世的大事业!我的梦想就是咱们大家的奋斗方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啊!
话音刚落,就听见堂下传来一声“切!”,随即站出来一个人。
汉武帝往下一看,是主爵都尉汲黯,只见他梗着脖子、粗声大气地对汉武帝说:陛下嘴上跟抹了蜜似的,这个大饼画得还真大。不过您表面上说得冠冕堂皇、好像礼义廉耻一个不少,但是,您心里到底藏着多少欲望和小九九?而且您经常是心血来潮、朝令夕改、想出一出是一出,如果今天也是这样,您还想取得唐尧虞舜那样的历史功绩?怎么可能呢?您刚才对我们说的那些梦想您自己信不信我不知道,反正我不信!
汲黯这石破惊天的几句话当时就把心情极好的汉武帝噎在那里,汉武帝呆坐了好半天、沉默不语,终于醒悟过来,勃然大怒,脸色发青地立即宣布退朝,起身拂袖而去。留下堂下那些目瞪口呆、惊慌失措的公卿大臣。
话说退朝回到内宫的汉武帝余怒未消,左思右想还是愤恨难平,对左右侍从说:汲黯这个老东西愚笨刚直也太过分了!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跟我唱对台戏、叫板,让我下不来台,真是可恶至极!下次他如果还敢这么顶撞我,我就当场做了他!哼!老东西,真是气死我了!
汉武帝发怒归发怒,骂人归骂人,但他就是没动汲黯一根手指头。
这就奇了怪了?这忍气吞声、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可不是我们汉武大帝的行事风格啊?这没有背景、没有靠山的汲黯到底有什么神通可以做到当众扯皇上的逆鳞、捅领导肺管子却没有受到打击报复、秋后算账呢?
答案马上揭晓。
汲黯有次病重,同事庄助替他请假。汉武帝问庄助:在你眼里,汲黯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没关系,你就实话实说,恕你无罪!
庄助想了一下,回答说:臣下个人认为,汲黯没什么可以夸耀的文凭,个人能力其实很一般。让他任职当官,他也并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和功绩;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维护朝廷安定,他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这时如果有人以高官厚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皇上您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即使有人认为像孟贲、夏育那样以勇猛无敌来压迫他,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
武帝想了想,点点头:你说得对。古时候有所谓的社稷之臣(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说到咱们的汲黯,就很接近了!这种诤臣也是难能可贵、不可或缺的啊!
看到没,汉武帝之所以能够容忍汲黯的“胡说八道”,首先是了解汲黯对自己的赤胆忠心,知道他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好,只是方式有些简单粗暴;其次才是什么能力水平、治理理念什么的;最后,多多少少也有点“鲶鱼效应”的意思。你想啊?他连老板汉武帝都敢顶,如果那些群臣有什么小把柄、小辫子他又怎么能放过呢?就是说,他可以找汉武帝的麻烦,更多的时候是找群臣的麻烦!
这样的汲黯,对汉武帝的价值更大。所以,尽管有时会被汲黯“误伤”,但汉武帝还是能够容忍他的。
第三个出场的是绝对大器晚成的布衣丞相公孙弘。
公元前年,武帝征召官吏百姓中明晓当世政务、熟知古代圣王治国之术的人到朝廷,由汉武帝亲自出题,集中考试、竞聘上岗。
这次竞争相当激烈!当时参加对策考试的有一百多人,不过当主考官太常奏报考试成绩时,把公孙弘列为下等。对策上呈汉武帝,不知道什么原因,汉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成绩从倒数提升为第一名,任命他为博士,在金马门伺应召对。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金殿传胪第一声”吧。
为什么说他是绝对大器晚成呢?因为此时的公孙弘已经是七十岁的高龄了。别人都退休安享晚年了,他却还奋战在第一线,和那些青年才俊、中坚力量一争短长,所以,他必须要拿出特别的方式方法露一手来吸引汉武帝对他的注意和器重。
他是怎么做的呢?
据说,公孙弘每当在朝廷讨论问题时,总是把要陈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历史背景、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性、引发的各种结果和利弊都全部罗列出来。就像后世的兵家谋士经常提出上中下三策供君王参考、决策一样。让汉武帝全面了解情况以后,自己下决定。
而且,当汉武帝做出决定后,他就坚决执行,从不在朝堂之上和汉武帝发生争执、辩论。
不过马偶尔也有失蹄,汉武帝也有不同意他上奏的时候。
这时他就和汲黯一起要求单独汇报(这与第一个出场的石建做法一致)。先是让汲黯提出问题,然后由公孙弘进行补充、解释和说明,经过他们俩的通力合作、再次沟通,结果就是汉武帝经常听得很高兴,他们所提的建议都被予以采纳。因此,公孙弘越来越得到武帝的亲近和重用,仅用六年时间,就登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人臣所能达到的最高顶峰、丞相之位。
就是说,无论是汉武帝时期的这三个大臣,还是今天的我们,无论是工作、学习、生活中,都要面临着跟别人、特别是领导、长辈打交道,这就用的上与人交往的很多方法和技巧。
当然,首先的核心要素是两个人:一个是你要面对的领导,一个是你。
要在你们两个不同层次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生活阅历、学识经验、目标目的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仅凭书上所吹嘘的那些秘籍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个性独特、见解独立、千人千面的你们是无法用一本书、一个所谓的秘籍就能有效沟通的。所以,最后还是要靠自己修炼出来、有针对性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领导,是和蔼可亲的还是性情严厉的,只要是领导,他们最在意的就是权威、尊严和脸面,有时在面对别人挑衅、挑刺时,他们往往宁肯一错到底也不会低头认错、否定自己。
所以,如果你在与他沟通、汇报时,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站在他的角度、高度替他看问题,又能帮助他解决问题。在众人面前维护他的权威,将他所交代的事情办好。那么,维护领导尊严、能替领导排忧解难、不抢功还听话的你,是一定得到领导的青睐和培养的。
就像上面的这三位,他们能受到性情多变、翻脸比翻书还快的汉武帝的青睐和赞赏。那么,他们即使是来到今天的这个世界,也一定会得到现在领导的喜爱和重用。毕竟,这几千年来,咱们的人性说实话还真没啥太大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