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广袤的水域里,有一种淡水鱼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红极一时”。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一些负面消息的传播,这种淡水鱼的地位一落千丈。
它就是曾经被称作“淡水鱼之王”的鲶鱼。
鲶鱼又叫鲇鱼,常见的有大胡子鲇鱼、大口鲶鱼、土鲶鱼等等,是一种淡水底栖,无鳞鱼类。
其显著特点就是食性杂、生命力强。鲶鱼食性杂,荤素通吃,诸如动物腐尸、杂草烂物,甚至还有人用猪粪养过鲶鱼,可以这么说,但凡吃了不伤及性命的东西都是它们的食物来源。
曾经鲶鱼为何受到追捧?
鲶鱼,刺少、肉质细嫩,富含蛋白质、脂肪营养成分,营养价值高,是不少人心中的美食。
另外鲶鱼作为经济品种,因其生长迅速,繁殖快,耐寒适应性强而被我国大规模地养殖。
在鲶鱼的高光时刻,一道“铁锅鲶鱼”火遍大江南北。
如今鲶鱼为“何跌落神坛”?
鲶鱼由爆火全国到如今无人问津,究其原因,无非以下三点:
其一,饲养鲶鱼的水质污染严重。
由于鲶鱼是一种生存能力极强的淡水鱼类,对水质几乎没有什么要求。
哪怕是肮脏到蚊虫都不愿意光顾的水塘,水面漂浮着厚厚的一层绿藻,鲶鱼照样能活得风生水起。
再加上饲养人员常常疏于管理,饲养鲶鱼的水质的肮脏程度“令人发指”。
在这种严重污染的池塘中饲养出来的鲶鱼,鱼肉的质量可想而知。
其二,喂养鲶鱼的饲料令人堪忧。
鲶鱼作为杂食性鱼类,还对喂养的饲料几乎从不挑剔,而且特别容易养活。
为了节约喂养成本,饲养人员经常把一些廉价的鸡鸭等家禽内脏绞碎后喂养鲶鱼。
而且经常有人看到饲养鲶鱼的水池上漂浮着猫和狗的尸体。
腐烂的动物尸体又会使水质的污染进一步加剧。
其三,鲶鱼体内重金属含量超标。
因为水质污染,投喂的饲料质量堪忧,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鲶鱼体内各种重金属严重超标。
人们通过食用这类鲶鱼,会摄入了较多量的重金属,长期在体内蓄积,对人体的危害会不断累积,最终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总之,一提到鲶鱼,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将它与“脏”字联系在一起。
人们“谈鲶色变”,导致鲶鱼的市场地位急剧下降。
事实上,强行将“脏”与鲶鱼联系在一起,是对鲶鱼误解。
首先,并不是所有鲶鱼都能在恶劣环境下存活。
在我国鲶鱼分有两类,一是来自非洲埃及鲶鱼,它们耐低氧,对水质要求不高,是能在极差水质下生存的。
而另一种,本土鲶鱼只能生存于好的水质中。
其次,虽然能够在很差的水质中生存,但不代表它不喜欢干净的水域。
不管哪一种鲶鱼,只要在干净水质下,人工正常饲养的,而不是野外污染水源下自然生存的,我们都可以放心食用。
同时,国家也应该加强对鲶鱼饲养环境,和养殖环节的监管,促使整个产业保持良性生产循环。
洗刷鲶鱼多年的“冤屈”,还鲶鱼一个“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