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中药 http://pf.39.net/bdfyy/bdfal/160316/4790119.html夏日得闲回乡,行至村前的大泊,眼见一汪湖水。大泊虽显得宽阔而清澈,但却没有了往日的静谧和秀美。
△大泊现景,远处是大祝村
儿时的记忆景象全无,剩下的只是个空旷的平湖。此刻我站在坝上,顿生失落之感,在惋惜与唉叹声中,心里五味杂陈……
大泊位于中垾镇大祝村,东面临冈,西与小姚村毗邻,泊南是陈家圩,依北便是大祝家,距村仅百十米左右。大泊呈方形,东西宽约二百多米,南北有二三百米,目测面积可能近百亩。大泊何时,又如何形成,没有考证。但就我儿时的记忆和眼前大泊周边的环境分析,我以为是人工筑成。因为泊底海拔与陈家圩等高,且由南向北逐渐抬升。原来大泊周边的坝埂上都有土塝。泊中间更有许多挖堆的墩子,大大小小的可能有二三十个,且多以长方,带状形为主。所以我以为大泊是祝家人,在大自然的实践和劳动过程中,为了生存与发展,先由南侧筑坝,沿周边傍塝,内挖堆墩,人力开挖而逐渐形成的(当然仅仅是个人猜测)。
△大泊西侧
村前的大泊可以说是祝家的“风水宝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人主要用于储水与抗旱,浇菜,洗衣,刷用;水中栽有菱藕,生长着许多野生鸡头米,水底有很多田螺河蚌;水面是鹅鸭水鸟的天堂;泊里养殖有青鱼,草鱼,鲢鱼,黑鱼,鲶鱼,鳜鱼等十几种,印象更多的是大鲫鱼。因我家就在村前,离大泊很近,儿时的我经常在放学后和假日里去垂钓。每年夏日,大泊又是村里孩子们游泳纳凉的天然浴场。特殊时期,农民自留地有限,村民在大泊四周,沿埂边挖堆了许多墩子(老家叫傍墩子),就是将大泊里污泥,挖提到岸边,整理出一些小田块,然后栽些蔬菜以自给。大泊中央的墩子更是“纵横交错,星罗棋盘”,墩墩相连。这样既清理了淤泥,又加固了坝埂,整好墩子又增加了菜地,一举多得。
我们家在泊中也有一块升把地(0.1亩)的墩子。大泊中的墩子上栽有各种蔬菜瓜果,墩边沿上栽有柳树,少许其他树种。远眺近观,大泊宛如一个水上公园。春天草青柳绿,蛙鸣鸟欢;夏日树木?茏,荷花绽放;秋至菱熟藕丰,硕果累累;冬月农闲鱼肥,待捕过年。大泊就是一棵璀璨的乡野明珠,一幅浪漫的水域之城。每到腊月年前,村里起鱼,热闹非凡。全村,加上小姚、小祝两村,共八个生产队二百多户,每家都能分到二三十斤各类鲜鱼。可以讲大泊是大祝家的母亲之湖,祥瑞之泊,更是大祝家引以为傲之泊。
△大泊中央
望着眼前的大泊,感叹之余,想起了祝西的“三吖子”,一个单身的大龄光棍。正因为他“光棍”身份,村里看他可怜,照顾他看大泊。就是防鱼被偷捕。他那时已三十多岁,可能比我长十几、二十岁,因贫穷没有讨上老婆。他人挺好,对我们小孩偶尔去钓鱼玩,只是提醒吓吓,并没有真管过。而且他还挺滑稽,我曾见他自嘲:老公鸭还管二十三个母鸭,老子堂堂个大男人,连一个女人都没有,此生不如鸭。说来好笑,真乃悲哀。那个年代别说讨老婆,不少人家温饱都难解决。像“三吖子”这样的光棍,村里估计还有十来个。我早些年回去探望父母,还曾见他几次,不知他如今还健在了。
走到大泊西南角,见到一个姚家小伙子,他说眼下大泊挖成这样,是因几年前村里为防汛筑堤(大圩埂),无处取土才挖成现样。现在大泊由他家承包,每年收获几万斤鱼。
△大泊东南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好起来了。但时代的变革和经济建设的加快,又有多少好东西被摧毁和历史淹没。正如大祝家村前的大泊,那种如梦如幻的水中乐园,就这样永远的消失了。
最忆是巢州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