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企业家持续成长,从这七方面开始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mvdtj.com/

作者:梁勤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家就是创新”。从中国文化来诠释“企业家”应该包含三层意思:

首先,识文解字“企”是“人”“止”的地方,也就是“企业”是人们安身休养、生产生活的地方,企业无小事,事关千家万户。因此,“企业家”首先代表着责任与担当;

其次,企业家是管理企业的专家;

最后,企业家是以企业为家。根据笔者《长盛力——缔造富有灵商的管理文化》中对企业生态文化的发展一般规律的揭示,企业家在企业生态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功能与价值,借此进一步探寻企业家持续成长的原动力。

一、思维定式:跳棋、象棋、围棋

思维定式是企业家实现目标的意识与大势判定力。从产生创业冲动开始到成就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在企业生态发展的三个阶段呈现出三种既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又截然不同的思维定式。

“跳棋”:“产品经营”阶段正是企业创始初期,目标及管理相对简单单一,但“跳”之速度与经营路径明显并容易把握。

“象棋”:无论是“中国象棋”,还是“国际象棋”,其下法比跳棋更复杂,恰好与“资本经营”相对应。作为企业家所谋划的棋局,既考虑“攻”也要注意“守”,既谋划“先手”又要留有“后手”,既“跨界”打击更要考虑攻防“协同”。

“围棋”:是网络化的竞争,是大智慧的较量,真可谓“动一子已应全局之变,走一步着眼未来风雨”,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大道无形”之理。此阶段企业家的格局、境界与“算法”尤为重要。

二、利益初心:暴利、红利、互利

“暴利”:“产品经营”的起步动力源于需求的“井喷式增长”。尤其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生产什么就能卖出什么,供不应求。为尽快结束“排队凭票供应”的历史,大多数企业家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并使一部分人取得了“暴利”,他们成了“先富起来”的一批,很快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红利”:当供需平衡在“资本经营”这一更高级阶段被打破后,产能过剩及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又突显出来了,如何按市场经济原则依法依规获取资本“红利”,便成了此时企业家的利益追逐目标。

“互利”:“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下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正在被世人所接受并改变着世界的格局,加之“互联网+”与“梦工厂”所提供的技术性生态平台与共性价值观的支撑,尤其是大数据驱动的全球化资源配置,以及云平台的共享,让“地球村”互联互通并形成“共产”“互利”有了可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了现实。

由此,也为企业成为全球公民,企业家成为事业家的价值主张找到了实现的路径。

三、能力驱动:洞察力、韧力、反省力

“世事洞明皆学问”。在企业家成长的道路上,能力驱动与支撑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创业的第一步所具有的“洞察力”最为关键,其中对企业生态环境与机会的判断是核心。

其主宰着企业的目标、定位与资源的整合。能否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能否通过数据看透核心竞争优势?……这些便成了企业家的新学问。

当走稳第一步后,企业跨入第二阶段,这时企业家最需要的是“韧力”,包含对“初心”的坚守,对“耐心资本”的投入,对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执着、定力与永不怠慢的创业激情。

“反省力”是企业家引领企业走向“人本经营”阶段创造辉煌后“回头看”的深度批判力、自制力、自控力与学习力,是企业产生长期“鲶鱼效应”、保持创新活力,形成自我学习、自我否定、自我革新、自我驱动的长效内生力。

四、自控意识:自我、超我、共我

企业家从普通到优秀再到卓越,从人本与梦想视角看,这是一个由“自我”到“超我”再到“共我”的境界修炼过程。

●“自我”,即以实现自身价值为主,在经营企业成功的同时,实现个人与家庭的梦想。此阶段企业家“利己”动机占据主导,“饥饿感”最为突出。

●“超我”,即企业家已超脱于“自利”,突破了内心的“自我”,成了他人与团队价值实现的贡献者。此阶段企业家“利他”动机占据主导,“危机感”最为明显。

●“共我”,即企业家通过成就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业,成了社会及生态圈中不可缺失的共享价值创造者、奉献者与被追随者和被崇拜者。此阶段企业家以“利天下”为主导,“使命感”最为迫切。

五、心力场态:静、净、敬

企业家最大的付出是“心力”资本。因此,企业家成长的心力轨迹是伴随着企业生态效应提升而呈梯度递进的。“产品经营”阶段一定要“心静”,切忌“这山望着那山高”而过分冲动,尤其要警惕、防止轻易地掉进“多元化”陷阱;更不应该像“猴子掰苞谷”那样“散打”,造成机会与资源浪费。专心、专业、专注,是这一阶段必须坚守的修炼底线。

“静”就是要安得下心,经得起诱惑,抗得住浮躁,抵得住膨胀。要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定力,不能仅仅陷入实用主义、工具主义、机会主义,更不能只着眼于业绩和功利。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战略思想、格局、目标。

如华为赚到第一桶金的时候,有人建议将这万元在深圳买一块地开发房产,但是任正非以超凡脱俗的眼光与魄力,坚定地把它们全部用在了产品的研发上。这个关键的战略决策,决定了华为文化与发展道路的方向与原则,使得华为从一个通信设备的小代理商,逐渐发展成为全球通信行业的领头羊,成了让国人骄傲且世人尊敬的品牌。

“资本经营”阶段要注意保持“净”状态。因为市场经济就是法制与诚信相结合的经济。企业家所掌控的资本之原始“野性”必然会在与不同生产关系、社会文化与国家制度的融合中产生摩擦甚至“离心力”,此时若不“净”,除了将污染整个经营环境与企业发展生态外,也使自身处于道德的下风,甚至触碰底线,后患无穷。

“净”主要指道德,造物育人。真正的企业家是社会精英中的精英。精英者在于思想之英,品质之精。企业家若不“净”,是真正的社会危机。眼下最紧迫的是构建好新型的政商关系与商业道德。

其中影响中国五千年发展的“政商关系”如何在“互联网+”与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处理好“亲”与“清”两者辩证的关系,是每个企业家的必修课,是企业家精神产生“归巢效应”与“龛壁效应”的关键。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践行的“企业最大的靠山是市场,是客户”“只和政府谈恋爱但不结婚”的做法,值得研究与学习。

“敬”指敬畏、知短与克已,也是中华民族先贤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代版。“人本经营”阶段懂“敬畏”、尊“敬畏”、受“敬畏”是优秀企业家的价值体现。即敬畏法制、敬畏人性、敬畏天地与自然。

企业家心力倍增所对应的自身行为管控维度是“俭”→“简”→“减”。即节俭为先,牢固树立成本、投入产出、质量等意识;“简”乃化繁为简,即科学践行“效率优先”原则,做好流程再造等工作,把管理中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制度化,制度问题高效化;

“减”意味着重新理清产业、战略、资源配置、发展脉络等,轻装上位,每天从零开始,力达“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标新二月花”的境界,聚集核心竞争力打造,在创新上加足砝码,清理负能量对创新生态的破坏。

与此同时,企业家自身学习悟道应努力在“知”“情”“意”的对应上下功夫。

六、成就感:做事情、干事业、有故事

企业家是社会独特而稀缺的人力资本,也是具有独特人生成就感的高品质人群,其价值观导向也对应着企业生态的变化与其人本价值的实现而逐步升华,最终实现人生的梦想。

第一个阶段是“做事情”,表现在管理上就是具体的管理职能的履行;在企业管理中亲力亲为,事无巨细,实现个人的创业梦想。

第二个阶段是“干事业”,即靠愿景、管理决策、机制等引领团队众志成城,不断实现新目标,创造新业绩,开辟新生活,行稳至远,帮助团队共同实现梦想。

第三个阶段是“有故事”,即有让员工、客户、合作者、社会、历史能够传承、传播、传颂、学习的美好元素、时代记忆与可供追述的文字、音像等遗产与史篇,这是企业家毕生以价值观为核心塑造的企业文化与品牌及其为企业生态和社会贡献的永不消失的丰碑,甚至在人类的进步史上留下光辉的足迹和史诗般的故事,从而激励大众实现更伟大的宇宙梦想。

与“成就感”提升相呼应,企业家的“大道至简”也可以有另一种描述,即从“商道”到“人道”再到“佛道”。日本的稻盛和夫成功领导、经营了两家世界强企业——京都陶瓷和日本第二电讯电话公司,赢得了“经营之神”的称号。

晚年的稻盛和夫毅然捐出自己在企业的全部股份,皈依佛门,演绎出了人生的至臻境界与美好故事。他一直贯彻着“以心为本”的经营哲学,这一价值观融会贯通了中国古代儒家、佛家、理学和中国其他国学的精髓。

“以心为本”的经营哲学,可以概括为:

其一,工作是磨炼灵魂的道场;

其二,人生方程式,即“人生与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其三,以善恶来做决断,不以得失来做判断;

其四,敬天爱人,自利利他;

其五,作为人,何为正确?

人类思维中存在着“欲望”“愤怒”“愚痴”最难驾驭的“三毒”,它使得我们个人、企业和社会偏离正确的道路,导致古往今来持续不断的种种人生悲剧、企业危机和社会动乱。去掉思维中的“三毒”,就找到了自己永恒不变的真心,回归了真正的自我。

七、终极“人”道:儒、佛、仙

人要成为顶天立地大写之人,必须要上“位”。而只有有“为”才有“位”。这个“为”人之道,对伟大企业家来讲有三个境界。

“儒”即成为众“人”所“需”要的人。这显示了这类企业家从诞生之日起便成了人世间必需的“公共产品”。一个人只有被众人所需要,才能体现出自身伟大的价值并不断递增边际价值。

“佛”即让人们敬仰之人。企业家从“生意人”跨越“商人”而成为造福大众之人,风光的表面可能是“时事造英雄”,但实至名归是其长期修炼、善达大众、诚服社会的福报。

成“仙”是人本最高之境界,是“登山至极我为峰”的幸福之巅,是童话里的美好故事。企业家成长为事业家的理想境界乃是成为人们(追随者)永远崇拜的一座灵魂靠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