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晓,临清市实验小学青年教师。她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应该存在质疑声,老师应创设情景,鼓励质疑,使学生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良好的‘竞技状态’。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诵体会一下她是怎样来诠释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小组合作中的鲶鱼效应有这样一则故事:挪威渔民为了不让捕获的沙丁鱼在长途运输中死去,在鱼舱中混杂了几条鲇鱼。鲇鱼混人鱼舱后,四处游动,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避免了因窒息而死亡,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鲇鱼效应”。“鲇鱼效应”是指通过引入外界的竞争者来激活内部的活力。在小组合作中运用“鲇鱼效应”将会使课堂更加有效,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莫定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一节成功的课,除了教师潜心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外,如果再灵活运用“鲇鱼效应”,课堂教学将会充满活力。老师们在教学中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课堂中,看似学生都学会了,没有什么问题了,课堂气氛比较平静,怎样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火花呢?有这样一节课,在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时,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上课伊始,老师把同学们带到操场,操场东侧有一堆圆锥体的沙石废料,老师十分诚恳地邀请同学们为学校操场施工遗留的废沙石搬运问题出谋划策。“平整操场、修缮围墙的施工任务已近尾声,堆积在操场上的废沙石要运出学校,施工队只有一辆载重为4吨的汽车搬运,需要多少次才能搬运完呢?”话音刚落,同学们已经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议论开了。同学们唇枪舌剑,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讨论,老师顺势请同学们回到了教室,4人为一组共同研究,并且老师为每组都提供了研究材料,请小组讨论实验,提出各组的解决方案。回到教室后,好奇的孩子们迅速拿起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及圆锥体开始了水或沙实验。当孩子们发现他们的学习材料和实际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时,他们就会兴趣十足地努力尝试着去解决。每个小组的合作研究认真而有序,每次实验的情况记录在表格里,有的同学准备代表本组汇报发言。观察、组长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有的同学负责选材料做实验,有的同学负责把交流、实验持续了好久,全班同学汇报开始了,推荐出的代表首先将实验表格公布于众。老师在课堂中抛出的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就像一条条鲇鱼,打破了课堂原有的平静氛围,使枯燥无味的数学概念在同学们心中变得有滋有味,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鲇鱼效应”的灵活应用,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小组合作变得生动活泼。这就启示我们:沉闷的课堂无法达成有效教学,教师需要不时地找一些“鲇鱼”,让平静的湖面泛起美丽的涟漪。这些“鲇鱼”即一个个问题串,是课堂旋律中的一个个鼓点,一个个音断意连的休止符。教学中要给学生营造一种适度而有趣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思维活跃的环境中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作者:吴正宪朗诵:刘晓晓
编辑:赵玲玉
审校:刘继春
临清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