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说匿名作家计划放一条鲶鱼进文学圈里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怎么能看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99352.html

年12月15日,由“鲤”丛书,联合腾讯·大家以及理想国举办的匿名作家计划正式收官。这个活动最初的灵感,是张悦然在一次网络会议上偶然提出的,她说“可不可以做一个属于文学界的‘蒙面歌王’?”。

文学活动的形式已经有些固化,作家对谈、作品阅读、征文比赛等都已成为常态,随着综艺节目的热浪翻起,若要争取受众,文学也必须做出一些新样式。于是综艺的形式加文学的内容,形成了《朗读者》、《见字如面》和《一本好书》等节目。这些节目都倾注了大量资本去营造很好的视觉效果和氛围,邀请名家参与也依旧是吸引受众的手段,但匿名作家计划所做的,却是抛开所有的营造,想让读者和作家回归文字本身。这个想法野心勃勃,张悦然说,这是在对抗一种忽视。

图/鲤newritin

严肃文学的活动也需要点“噱头”

匿名作家,顾名思义,即将作家的真实身份隐去,留下作品作为给外界的唯一信息。这场活动从年5月份开始至结束,输出了35篇中短篇小说,并由匿名评委选出了11位作家的作品进入长名单,最后由苏童、毕飞宇和格非组成的终评评审团,从中选出6篇小说,首奖也诞生于其中。

而能够推动这个活动在大众中传播的重要因素,还是知名作家的参与。若没有知名作家在其中,这个活动的匿名动作似乎也就变得意义不大了。在12月15号的“揭面”时刻,三位终评评委被问及,若自己参加这个活动,是否希望作品被认出来。格非十分直接地说,宁可失败也要去尝试点新的写作。而在这场活动中,的确有不少已出名的青年作家做出了尝试,例如马伯庸的《卜马尾》,就被读者认为是一位女性作家的作品。

这场活动的灵感虽来源于“蒙面歌王”,但与之不同的是,匿名作家计划中,成名作家与新秀作家的比例是相当的,甚至后者还要更多一些。以“匿名”作为噱头,希望将文学的圈子扩大,其严肃成分也更多于娱乐成分。这绝对是一次严肃文学的发声,如果仅仅是为了好玩,那么通俗小说就能够做到娱乐大众,甚至都不需要大费周章地去策划这样一个活动,因为其本身的消遣效果就形成了传播的途经,做严肃文学的确有点苦。

这次的首奖获得者郑执说,自己做了两年严肃文学的叛徒,因为在香港生活得太穷了,于是写了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来赚钱,还写了4个电影剧本卖给资本家。

首奖获得者郑执图/鲤newritin

这样的困境不仅仅出现在郑执身上,香港作家刘以鬯先生的《酒徒》所讨论的内容,也如此。通俗与严肃的博弈,永远存在。

刘以鬯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6

当“作者已死”,读者便肩负重责

对文本本身充满狂热的罗兰·巴特有个著名的口号:“作者已死”。这不是在诅咒作者,而是将文本的解释权完全放到读者手里。这也是匿名作家计划的另一个目的,吸引读者,并让读者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