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饵料窝料搭配有讲究,强弱是主流,巧用区
TUhjnbcbe - 2025/2/2 23:17:00
北京去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野钓是个系统工程,任何环节出现偏差均会影响最终渔获,尽管如此,其重要性也有主次之分,本文所谈及的窝料与钓饵便是如此,在野钓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两者存在紧密联系,本文谈论的重点即是窝料、钓饵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感兴趣的钓友可看下文。

窝料味型、乃至适口性弱于饵料

窝料与饵料相比,味型及适口性处于劣势是,是绝大多数钓友所认可的。窝料通过自身气味、颜色、实体将周围的鱼群诱集到窝点,过程中本身就带有过滤、筛选目标鱼的作用。比如钓鲶鱼,常用鸡肝、猪肝打窝,浓厚的腥味,在水体拥有极强的穿透力,而食肉的鲶鱼,嗅觉灵敏性,且嗜腥,寻觅的气味便迅速游弋到窝点,但对其他的鱼种,像鲫鱼、鲤鱼等杂食性鱼种,基本没有什么兴趣。再比如钓鲤鱼,用发酵的老坛玉米搭配嫩玉米是经典的窝料、饵料组合。老坛玉米味道醇香,对喜欢谷物气味的鲤鱼来说,极具诱惑力,而嫩玉米颜色白亮,汁液饱满,略带甜味,质地柔软,在味型及适口性上强于老玉米,其两者均属于谷物类食物,嫩玉米可看作对老坛玉米的升级、改造。因此,诱集到窝点的鲤鱼,相比老玉米更容易发现嫩玉米,凸显嫩玉米的诱鱼能力。

窝料与饵料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分度

除去上文提到的窝料弱于饵料,另一种搭配方式则显得格外不同,最典型的例子是酒米与蚯蚓的组合。深秋、冬季钓草洞,长竿短线搭配七星漂、朝天钩,采用逗钓、走钓的传统钓法,专攻大鲫鱼被广泛应用。事先选取几个窝点,撒入几把窝料,再用蚯蚓作钓饵,常有不错的渔获。酒米通常称黄色或红色,颜色艳丽便有鱼的发现,而气味多是一股刺鼻的曲酒味味,与所有的蚯蚓钓饵的腥味相比,区分度明显,甚至有些“抗拒性”,但并不影响鲫鱼吞食蚯蚓,这是为何?

首先深秋季节埋在淤泥的水草,经过长时间的腐烂、发酵,逐渐会有乙醇气体挥发,栖息在水草处的鱼群,在摄食、呼吸的过程中,综合或多或少的接触乙醇,逐渐接受,最后甚至喜欢这种气味,因此再次投掷酒米后,不会引起鱼群的“恐慌”,甚至会短时间便把鱼群诱集到窝点。其次蚯蚓也不属陌生食物,原本水草处就会活跃大量的软体小虫等小昆虫,鱼会接触、吞食,遇到蚯蚓后也不生疏。再者与酒米颗粒相比,蚯蚓带有浓厚的腥味,加之在水体不停的蠕动,对鱼群的吸引力更胜一筹。

窝料与饵料两者存在统一性

并非钓鱼一定要单独打窝,其他诱鱼方式也可,对于使用商品饵料的钓友深有感触,通常采用的作为是高频率多次抽竿,少则二十几下,多则几十下,利用商品饵料不断雾化、脱落的饵料粉末,气味分子快速在水体的传播、扩散,将鱼群诱集到窝点。作为钓饵,不停脱落不假,却形成了一个雾化带,气味浓厚、动感十足,恰好处于饵料的中心位置,对于在窝点摄食的鱼群来说,诱惑力相当大。商品面饵用有两个角色,前期作为诱饵,鱼情进入窝点后,又做了钓饵。在味型上两者统一,形态上略有差异,钓饵逐渐成为了雾化带的核心,诱鱼的中心点。与其他窝料相比,窝料与饵料在本质成分上是一致的、统一的。

窝料与钓饵的内在联系

上文笔者从三个例子,分别在窝料弱于饵料,窝料与饵料拥有明显的区分度及窝料与饵料的统一、一致性等方面做了描写,因此单独强敌窝料与饵料的一致性而缺少区分,在野钓实践中,会错失不少好鱼情。比如笔者曾多次在聊城野钓鲫鱼,遇到有水草的农村河沟,用酒米打窝;而在周围光秃、无绿色植被覆盖的钓点,尽量选择红虫颗粒打窝。两者正因为水体环境不同,选择的窝料有差异,最终导致了窝料选用的差异。

写在后面

其实窝料与饵料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但又是复杂的。为何?简单在于只是目标鱼、窝料、饵料三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在于三者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且三者又是变化的。举个简单的例子,笔者曾多次把一种极其容易招惹小鱼的窝料置入窝点,但目标鱼不是小鱼,而是黑鱼,因为窝料招惹小鱼,而小鱼吸引食肉的黑鱼。看似窝料与目标鱼本没有关系,但合理的利用,恰好的安排,却把本没有联系的两者联系到了一起,因此窝料与饵料不是一句两句所能解释的,值得钓鱼人细细研究。

原创:野钓分享

1
查看完整版本: 饵料窝料搭配有讲究,强弱是主流,巧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