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窝后窝子有鱼或鱼星泛滥,但鱼却不吃饵,几乎所有的钓鱼人都曾遇到,产生的原因也不尽相同。那么都是哪些原因导致鱼在窝子游弋、逗留,但却不吞食饵料呢?又该如何解决?本文以此为起点,一窥究竟。
窝子有鱼,鱼不吃饵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资深钓鱼人清楚,窝点有鱼,鱼却不吃饵的原因众多,水质、气压、溶氧量、水温等等均可能导致鱼不摄食饵料,但常见、出现频率最多的原因并不多,下文分享几个可能性较大的因素。
首先是饵料不对路,导致鱼不摄食。每个鱼种都用各自的食性偏好,比如鲫鱼喜香腥食物,鲤鱼偏好甜香,而鲢鳙对酸臭情有独钟,因此窝点里鱼星泛滥,如果选用的饵料味型并不是鱼所喜欢的,自然会更多地吞食窝料,忽略钓饵料。另外鱼的食性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周围水体环境时刻调整、变化:有些鱼活动的水域偏肥,食物丰富,此时鱼对味型清淡或本味饵更感兴趣,如果依然用味型浓郁的饵料,常常效果不佳;同理,如果是水质偏瘦的水域,饵料选用的过于清淡,也难有好鱼情。所以遇到饵料不对路导致鱼摄食不积极,应果断调整饵料味型、状态,结合鱼的种类、季节、水体环境等因素,把鱼能接受的饵料逐个尝试,直至有鱼口出现为止。
其次饵料陷入浮层、酱层,以至于鱼无法发现饵料,自然难有鱼口。水底有浮层、酱层的水域并不少见,像农村的老鱼塘、窑坑,及多年未曾清淤的河道频繁出现。浮层、酱层的形成大都是因沉没水底的植物茎叶、藻类微生物腐烂、发酵,最终积累形成一层轻质物,包括一些落入水底的浮尘。钩饵入水后,因质量大远远超过浮层、酱层的承载力,很容易陷入其中,最后被其遮挡、覆盖。窝点里的鱼,四处游弋,但无法发现饵料,加之有窝料可吞食,无鱼口、浮漂不动作,也属正常。这时垂钓,建议钓离底或钓半水,饵料处于浮层上方,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饵料再次陷入酱层,方便鱼的发现、吞食,一般不多长时间,就会有鱼口出现。
再者钩饵所处的位置,与鱼不是一个水层。鱼都有各自长时间栖息、聚集的水层:鲢鳙多在中上水层游动;鲫鱼、鲤鱼、鲶鱼等则主要在底层活跃,因此正常施钓均选择鱼所在的水层。而问题的关键是鱼并在所属的水层不游动。比如夏季阴雨天气,中上水层水温低、溶氧量高,鲫鱼、鲤鱼在趋温、趋氧的驱动下离底上浮;再比如冬季白天阳光辐射强烈时,中上水层明显高于底层,鱼也会离底上浮。如果此时已然固执钓底,无鱼口或鱼口零星再正常不过。此时应及时改钓底为钓离底或钓浮,通过不断调整水线的长度,改变饵料在水层的位置,直至有连续的鱼口出现为止。笔者夏季曾多次在阴雨天气野钓,经常碰到水面鱼星泛滥,但鱼口零星的情况,大都是鱼离底上浮,这时改为钓浮,用不多长时间就会有鱼上钩。
最后可能有掠食性鱼进入窝点。相比杂食性鱼,黑鱼、鲶鱼等掠食性鱼,嘴大、摄食凶猛,主要以小白条、麦穗鱼、趴地虎等小杂鱼为食。一旦它们进入窝点,其他鱼基本都逃之夭夭。比如黑鱼吞食食物后,水面会出现大片细碎的小水泡,即常说的鱼星,意味着黑鱼就在水底窝点逛游。鱼口经常是立即减弱,浮漂不再动作,除非是黑鱼、鲶鱼等离开窝点,鲫鱼、鲤鱼等才会进入重新摄食。其实钓友完全可以把鱼钩钩刺一条麦穗鱼,抛入窝点钓黑鱼,黑鱼摄食干脆,所以不必考虑浮漂调钓的问题,只有黑漂基本跑不掉。
写在后面
本文从钓友的问题入手,指出窝里有鱼,却不吃饵有多种可能的原因。接着分享了几个常见的因素、原因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另外导致鱼不吃饵的原因,还有水质、噪音,包括突然的涨落水等,有些可以通过调整垂钓方法,获得较好的鱼口;有的不管如何调整、改变垂钓措施,依然难有好鱼情,这时不妨等到鱼情转好再施钓。笔者相信,钓友如果能对水情、鱼情有更深入的了解、分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需要钓友垂钓中不断摸索、总结!
原创:野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