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些家长有没有发现?自家的孩子总是害怕竞争,一提及比赛就抗拒、畏缩。尽管父母同孩子一直强调,竞争的本意是重在参与,输赢不是重点,可孩子依旧不认可。每次考试,面对家长的关心,总有孩子表现出得过且过的样子。
同事小于是一名年轻的宝妈,谈及自家6岁的儿子,小于格外烦恼的就是孩子得过且过的生活状态。小于表示自家孩子没有冲劲,生活中也缺乏少年的朝气蓬勃,询问孩子喜好时,孩子也总是敷衍了事。
前段时间,幼儿园举行了运动会,小于的儿子参与了长跑项目,可比赛开始没一会儿,孩子就停下脚步,最终慢悠悠地走向了终点。无奈的小于,询问孩子为什么不努力争取。孩子却表示,最后一名也很好,既然没有被惩罚,为什么要努力?
现如今,社会中浑浑噩噩、虚度人生的年轻人比比皆是,他们追求佛系人生,究其原因是竞争意识匮乏。教育专家表示:孩子的成就与自身所具备的竞争意识有关。当下面对富足的生活状态,不少孩子的竞争意识并未觉醒,家长不妨善用鲶鱼效应,以激发孩子的竞争力。
想要解决孩子竞争意识淡漠的问题,家长就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鲶鱼效应
最初鲶鱼效应并非源自于教育实验,鲶鱼效应源自挪威,近海的挪威人拥有捕食沙丁鱼的习俗,挪威人认为鲜活的沙丁鱼最为可口。
因此外出捕鱼的渔夫,只有保证沙丁鱼的存活率才能获得高利润。不过由于生性懒惰,经过漫长的航行,沙丁鱼的存活率普遍较低。
一次为了能够保证收益,渔夫将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置于沙丁鱼群中,为了避免危险,沙丁鱼会本能的四处逃窜,不断的进行运动,沙丁鱼群自然不容易死亡。而鲶鱼效应也就此得以广泛传播。
当下鲶鱼效应指,通过采取一定的方式,刺激个体积极地参与到竞争中,从而提高个体的活力。通过鲶鱼效应不难发觉,适当的竞争可以激发个体的内部潜力。当前孩子们犹如生活在蜜罐中,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生活,孩子的愿望几乎会获得父母的满足,孩子又怎会激发出竞争力和潜力?
鲶鱼效应不仅仅适用于鱼类捕捉,同样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可以善用鲶鱼效应,激发孩子的竞争力,来挖掘孩子的内在潜力。
“鲶鱼效应”在孩子的教育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为孩子成长提供动力
当前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们普遍生活在物质富足的家庭环境之下,在父母的关照下,孩子们逐渐失去了追求,自我认知的建立也出现偏差。
父母适当地使用鲶鱼效应,就会为孩子施加一定的压力,让孩子出现紧迫感,进而化紧迫为动力。父母应当让孩子了解,得过且过,只会让生活变得浑浑噩噩,只有努力向上,才会成为生活的主人。
能帮助孩子提升自我认知和个人潜力
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通过鲶鱼效应,孩子们有序参与竞争,为了拔得头筹,孩子会不断努力提升自我能力。为了比对方更强大,孩子们会挑战自我,不断努力,既然个人潜力也会得到明显提升。
引入鲶鱼效应后,孩子会在竞争中不断地加深自我认识,他们会更加了解自身的优缺点。挑战自我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遭遇挫折挑战也可以让孩子了解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父母有效地利用鲶鱼效应,可以帮助孩子激发内在的潜力,增加孩子的自信心,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鼓励孩子向着更高更好的目标前进,取得优异的成绩。
父母怎么做,才能巧用“鲶鱼效应”,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呢?
用过压力提升动力
在父母细致周到的呵护下,不少孩子习惯于养尊处优的生活状态,变得懒散消极,得过且过。其实,父母不妨向孩子适当的施加压力,告知孩子自己对孩子的期许。面对父母的期待,孩子也会充满前行的动力,为了达成父母的愿望,孩子也会更加努力不断挑战自我。
引导孩子接受竞争、正确看待竞争
其实引入鲶鱼效应后,父母应当学会引导孩子,让孩子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发掘他人的闪光点。在竞技中孩子应当秉持着比赛第二,友谊第一的态度,与竞争对手保持良好的关系,避免对同伴产生仇视心理。父母应当引导孩子通过竞争看到他人的优点,学会取长补短,不断追求进步。
给孩子提供竞争的环境和氛围
在生活中,要想让孩子保持活力,父母应当适当地引入竞争。当前,每个人立足的前提都是拥有一定的竞争力,不经历风雨,幼苗又如何成长为参天大树?孩子长期生活在顺风顺水的温室环境之下,又如何拥有抵抗挫折的能力。父母不妨带孩子多参与竞技游戏,通过游戏学会竞争与合作。
当前,面对愈加温馨的生活氛围,父母要想让孩子拥有竞争力,就应当掌握鲶鱼效应,帮助孩子学会主动争取。撒切尔夫人的亲身经历也告诉我们,只有长期保持竞争力,成功才会近在咫尺。正所谓物竞天择,父母要想让孩子成为生活的胜利者,就应当利用鲶鱼效应帮助孩子收获生存力。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应当善于利用鲶鱼效应,通过鲶鱼效应给予孩子一定的压力,让孩子在压力的激发之下,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潜力。当然面对孩子良好的表现,父母也要及时给予孩子鼓励,让孩子更加充满动力,在竞争中掌握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