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并不一定事事正确,小孩子并不一定事事错误。每当我们遇到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我们总是容易在观念上犯先入为主的错误,不分状况如何就先将孩子责怪一通,其实有的时候真的是因为大人粗心没有注意到问题或者大人片面错误地理解了问题。
比如当我们发现孩子左右不分、总是“写反字”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就是没有认真没有用心,纠正一下也是千难万难,孩子一点也不听话。可实际上,真的就是孩子的错吗?根据医学研究,孩子出现“写反字”等现象,或是因为孩子的“视觉空间智能”不足。
我那天和我闺蜜莉莉出去玩,在聊她的孩子近况时,她突然提到了“视觉空间智能”。原来,她的儿子在幼儿园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向家长反映她的儿子学写字总是反着写字的,一笔一画一撇一捺到了她儿子的手里顺序都掉了个儿,孩子写出来的字就像是镜子里照出来的一样,十分别扭奇怪。
而且孩子午睡后自己穿鞋总是左右脚不分,很多时候老师都发现了他自己总是左脚穿着右脚的鞋子,右脚穿着左脚的鞋子,摇摇晃晃地走,并且他自己全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每次老师都纠正了他,可下次孩子还是没有改正过来。
莉莉听了老师的话,担心孩子的智商有什么问题,医院,结果查来查去,孩子智商没问题,很聪明的孩子就是“视觉空间智能”不足。
01“视觉空间智能”不足是孩子正常的发育过程问题
1.“视觉空间”是一种能力
世界著名发展和认知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提出了“视觉空间”概念,即所视所见皆化作大脑所感并且能够通过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出来。
比如说我们看东西,在我们的眼中图案、线条、色彩、形状、空间都有着他们的样子,我们的眼睛对它们进行敏锐的特征捕捉,我们的大脑对它们会产生形式上的认知。
“视觉空间智能”是我们把所感受到的视觉空间,所产生的视觉想法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能力。
2.“视觉空间失调”的正常现象表现
孩子看书跳行、串行,左右不分,其实都是因为他们“视觉空间失调”。以孩子总是“写反字”为例,孩子写字其实就是他们在表现出他们看到眼中的图案呈现在他们大脑中的样子,但是因为“视觉空间失调”,他们所表现出的样子与实际的样子有所出入就显得很奇怪。
就像射箭,明明已经瞄准了靶心,但是手一抖,箭就飞出去了。就像大人照着书抄,个别时候都会出现漏字、错字。孩子这么小,写错写漏也是正常的,孩子学写字的过程本身就是依葫芦画瓢也不熟练,再加上有的孩子视觉传达表现力稍微弱了一点,写不好、写反字都是孩子“视觉空间失调”的正常现象,家长只要多注意、早发现、早纠正,就不会产生什么大问题了。
3.“视觉空间智能”不足是生理上视觉刺激的不足
我们都知道才出生的婴儿还没有算睁眼,眼睛都还是蒙蒙的,不可视物。孩子的视力发育有一个过程,出生90天后,孩子的眼睛才能有一丝视力,可看到的视野范围也扩大到了度左右,也就是这时候我们教孩子、逗孩子,孩子的眼睛会跟着人走,小眼神可以开始滴溜溜地转悠了。
等到孩子长到6岁左右,孩子的视力基本定型,已经能达到成人正常的视力1.0左右。也就是说,0-6岁的孩子视觉系统还尚在发育,这时候他们处在一个“视觉敏感期”。
而外界对他们的视觉刺激对他们的视觉系统发育至关重要,就像“鲶鱼效应”一样有了刺激才能有动力。孩子的眼睛接收到了外界的信息刺激,信息就在大脑里处理,然后反馈在孩子的行为上。对孩子的视觉刺激不足,孩子的视力系统就容易发育迟缓,视觉空间能力也会比较薄弱。
02补足孩子的“视觉空间智能”
孩子的“视觉空间智能”不足会导致孩子一直对图像的认知和表达都处于一个错误状态,虽然这是一个孩子发育过程中的正常问题,但是不及时纠正、弥补,长时间的拖延还是会让孩子的视觉能力一直停留在此。
1.游戏吸引
想要锻炼孩子的视觉能力,就要先找到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才能让他们集中注意力,愿意一直盯着看。我们很多的家长都给小孩子的婴儿床上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吊坠装饰物,像那种可以旋转的电动蝴蝶挂盘就是专门刺激孩子的视力发育,训练小孩子的视觉系统能力的。还有一些有意思的游戏和绘图,不如走迷宫、五子棋、拼图等等,这些对于4岁到6岁的孩子来说,用来训练他们的手眼配合能力再合适不过了。
2.大板子写大字
孩子最开始学写字的时候都是用的“田字格”,格子比较小,孩子在里面写的字也很小,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就算字写反了差别也不是很大。
所以家长可以准备一块大黑板或者大白板,让孩子在上面学习写字,字写得大大地,再与正常的字做对比,找不同,字与字之间的差别就明显出来了。这样的对比下,才能让孩子更加明确意识到他们写字的时候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高尔基说:
“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爸爸妈妈们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而孩子“视觉空间智能”不足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正常问题,缺什么就补什么,早补一点晚补一点,迟早都能够补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