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曾在一档节目里说自己之于百度等公司其实是发挥了“鲶鱼效应”。意思是说,周鸿祎觉得是自己的存在给这些互联网巨头公司们带去了危机意识。客观地讲周鸿祎确实把那个“鲶鱼”的角色扮演的很好,而且也只有他有能力扮演好这个角色。
从当下社会的互联网格局来看,BAT三家公司肯定是三巨头,而其他的一些小公司虽然可能市值不低,但公司的底蕴还不深站的还不够稳。而只有和这些小公司不一样,足够大,因此他确实可以扮演好这个鲶鱼的角色,但好像总是和BAT差了一些,属于第二梯队的互联网公司,那么为何周鸿祎无法将公司做到和BAT一样成功呢?笔者认为原因在这两点。
比起运筹帷幄的企业家,周鸿祎更像是产品经理
偶尔微博上还会有人调侃马云是商界的大忽悠,忽悠人的本事那是一流的。但其实但凡有些理性能够客观看问题的人都知道,马云还真不是靠忽悠把阿里巴巴这样一家高市值的公司做出来的,他靠的是战略和格局。
我们将周鸿祎和马云比较一下,就知道周鸿祎在战略和格局上是弱于马云的。我们都知道马云在年创业的时候,当时就喊出口号要把这家公司做年,直到现在很多人都惊讶于为何马云会在公司还未诞生的时候就敢说公司一定能成而且还能做年,难道马云是能掐会算的神仙不成?
其实哪里有什么神仙,马云靠的是战略思维罢了。马云在自己的脑海里其实大概已经构想出了一个公司发展的前景和蓝图了,而且这个蓝图很大足以影响全世界,甚至影响人类前进的历史。而反观周鸿祎这么多年来,一直主打免费和安全,给外界的印象是周鸿祎技术很厉害,但好像没那么有想象力,也并没像马云喊出那种要把公司做到年的豪言壮语。
不管是安全软件,还是浏览器又或是后来的手机,周鸿祎给外界的感觉就是一个产品经理,他只是想把产品做好,为客户做出好产品而已。但是马云则真是想象力非凡的战略构想家,看问题可以看得很远,并且在各个战略之间都能做到很好的平衡,这恐怕就是为何阿里巴巴能够成为BAT之中市值最高的公司的原因所在。
周鸿祎没有把握住任何一个好时机
要是想研究BAT为何能够壮大的原因,有一点是我们不得不看的,那就是“时机”。纵观过去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马云在年抓住了“电商”的时机,而马化腾和李彦宏分别抓住了“交流”和“搜索”两个重要时机。换句话说,这三位企业家在创业的时候不仅选对了赛道,还选对了进入赛道的时机。他们不仅能跑,而且还先跑了,这让后来的人是很难赶上的。
而反观周鸿祎呢?安全这方面遇到了对手金山,搜索这边是走在了百度的后面,而在智能手机上是在年才开始做的。而我们都知道智能手机最好的时候是年到年的那几年,在年才开始做手机这未免过于后知后觉了,当然或许有什么特殊的计划,比如将的整体业务向移动端发展,但现实是已经于去年的7月停止手机维护业务了。
因此说,周鸿祎在过去中国整整二十年的互联网发展历史里,并没有抓到哪一个特别大的商机,他永远在努力是不假,他的技术是过硬的也不假。但比起马云的天马行空,马化腾的深藏不露,李彦宏的运筹帷幄,周鸿祎永远好像差了那么一点。他就像是我们小学班级里的那个数学永远只能得89分的小孩子,他虽然是好学生但好像总是差了一点,各位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