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岛
别等遗憾出现,才明白那段友情,其实是错过的爱情。
歌曲《错过》的评论区,有一句令人难忘的热评:
“你能相信吗,或许你在四十岁的某一个夏夜,开车在路口等红绿灯的时候,你突然明白过来,原来十九岁的时候,那个人说的话原来是这个意思。”
感情里最令人遗憾的经历是什么?
是追一个人,追到最后仍旧爱而不得吗?还是曾经深爱过的两个人,却逃不过无疾而终的结局。
其实都不是。
因为最令人遗憾的,是明明能够在一起的两个人,却因为彼此没能发现对方的爱,而导致错过。
毕竟,这样的感情里,多了“我们本可以”这个因素。
而想要避免这样的遗憾,其实很简单,因为感情里,这样的友情,其实就是爱情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只要能发现,便不至于错过。
01.
以陪伴为日常
《我可能不会爱你》中,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那个一直陪你的,其实是一直爱着你的人。
故事中的李大仁,固执地不愿意承认自己喜欢程又青,可是他的所有行为,都在叫嚣着对程又青的在意。
程又青心情不好,他可以放下工作去陪对方;程又青难过,他可以坐很久的车只是为了静静待在对方身边;程又青需要人陪,他连自己的女朋友都能暂时放下。
李大仁总觉得,陪伴不一定是爱的表现,因为朋友之间也能有陪伴。
诚然,友情中夹杂着陪伴很正常,但当陪伴一个人成了自己的日常,成了一种习惯的时候,友情早已经变成了爱情。
正如佛教有这样一个故事——佛陀不三宿空桑。
意思是既然想要成为一个苦行僧,就不能在同一棵树下休息超过三天时间,为了避免产生感情,也为了避免产生惰性。
因为一个人的习惯,很容易久而久之成为自己的天性。
刚开始只是习惯和一个人聊天,习惯在无聊的时候找对方一起玩,可后来,这种习惯会导致自己离不开对方。
就像李大仁每天都要和程又青联系,程又青约会时也要回李大仁消息一般。
有些事,每天都做,只愿意和某一个人一起做的时候,那个人会变成自己生命中“独一无二”的存在,这个时候的友情,更应该称之为爱情。
02.
掺杂了占有欲
心理学中,有一个效应叫作“鲶鱼效应”。
运输海鲜的渔民发现,在运输鱼沙丁鱼的过程中,无论过程多么谨慎小心,沙丁鱼的存活率都很高。
后来,渔民想到一个办法,在装沙丁鱼的箱子里放入一条鲶鱼。
鲶鱼在游动的过程中,会让沙丁鱼产生危机感,因为这种危机感,它们会不断游动,这样一来,到达目的地还能活蹦乱跳。
这样的现象,便被心理学家称之为“鲶鱼效应”,指在同一环境中,适当放入竞争者,会令人更有积极性。
为什么要说这个效应?
若是两个人只是朋友关系,那么都是箱子里的沙丁鱼,能够和平相处,不会有占有欲,也不会因为其他人的加入有危机感。
但是,一旦自己与其他异性关系亲密,朋友便吃醋、介意的时候,大多说明它们是因为喜欢,所以产生了占有欲。
试想,如果你只是把一个人当朋友,你会介意他谈恋爱吗?
往往不会,但如果你喜欢对方,哪怕是对方多了一个新的异性朋友,你都会在意,甚至会因此生气,因为喜欢会令人产生占有欲。
也是因为如此,在两个人的接触中,如果两个人都对彼此有占有欲,都不希望对方有其他异性朋友,不希望对方谈恋爱的话,大多说明友情已经变成了两情相悦的爱情。
03.
以友情之名暧昧
其实,成年人都知道,和异性朋友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题比较敏感。
好比给对方起比较亲昵的昵称,每天把“想你”挂在嘴上,就是异性朋友之间不该有的联系方式。
而在两个人明知道不该如此,却还是如此的时候,大概率证明有了爱意,这才一个在闹,另一个人努力配合。
如同《当哈利遇上莎莉》中的哈利和莎莉一般。
两个人在一起时,会每天从醒来就给对方发消息,会每天睡觉前还要和对方聊天,会和对方一起喝酒,一起逛街,会说一些格外亲密的话。
那个时候的两个人都知道,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单单是友情,只是暂时没有人想要先踏出第一步,似乎都在等着对方行动。
直到某一天,哈利对莎莉说:
“我爱你花一个半小时点一个三明治的样子;我爱你皱起眉头看着我,好像我是个疯子;我爱与你相处一天时光后仍能闻到衣服上你的香水味。
今天晚上我到这里来,是因为当你意识到将与某人共度余生时,你会希望你的余生能尽快开始。”
两个人会在一起的结局,从暧昧开始就注定了。
因为暧昧本身就是喜欢的前兆,只不过有些居心不良的人,把暧昧当成了不想负责的万能借口,这才让很多人不敢相信暧昧。
04.
记得《我可能不会爱你》中,有这样一段经典台词:“我可能不会爱你,因为拥有是失去的开始。”
李大仁不想爱程又青的原因,是担心拥有后又失去,他觉得远远看着程又青幸福,一直以朋友的身份守护对方,就能让自己满足。
后来才知道,看着爱的人幸福,和靠自己给爱的人幸福是不同的。
有些人,只有争取过一次,才知道有没有可能;有些感情,只有努力过一次,才知道结局会如何。
而那段总是有陪伴,还有占有欲,偶尔暧昧的友情,其实更似爱情。不要因为不敢而错过,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
—END—
今日话题:
你会和自己的好朋友谈恋爱吗?
欢迎留言,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