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要摔跤才能学会成长。
牙牙学语的小孩子,摔一跤才能知道怎么走路。只有不断的试错,不断地犯错,才能有进步的机会。罗永浩今年48岁,他说,自己心理上还能接受无数次失败。事实上,许多人都倒在第一次摔跤后。摔倒了,趴下,然后沮丧,顺势责备命运不公平。也不去想想,有多少运气好的人,能够一次成功。
现在的人,戾气又重,又脆弱。来自各方的压力,让人透不过气来。自暴自弃,然后浑浑噩噩糊弄过去。今天的糊弄,就是明天的失败。
常找借口的人,不太容易得到成功。但也不一定会一直不成功,毕竟他有脑子能一直源源不断寻找到合适的借口,也能把这份聪明才智用到事业上。
现代社会给人很大的压迫感,因为现在聪明人太多了,而且基本不会蒙尘。互联网的传播力,让“金子们”能够尽情展示自己,让自己发光闪耀。这些又聪明又努力的人的出现,给大部分普通人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
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做鲶鱼效应。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想办法带活沙丁鱼回港。虽经种种努力,可大部分沙丁鱼还是会在中途窒息而死。后来,有人在装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沙丁鱼见了鲶鱼四处躲避,这样一来缺氧的问题得到解决,大多数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这些聪明人某种程度上就扮演了“鲶鱼”的角色,让其他的“沙丁鱼”代表的普通人能够受点激励,能够更加努力上进。
别抵触鸡汤,如果他对你真的有用的话。现在很多人都看不得别人好了。我是说,那些带着主角光环的普通人的励志故事们,谁看谁酸。从某种角度上说,如果他们的故事真的对你有启发,让你有所触动,让你更加上进,更加正能量,那为什么要下意识跟着别人一起抵触它。不过是个成功的故事,想看就看不爱看就去写自己的故事,没什么好计较和抵制的。
如果成功很远,那每一个阶段性胜利,都是一次成功,值得小小的骄傲一下。现在耀眼的人太多了,如果只活在他们的光芒下,可能就看不到自己的优秀。如果能够给自己一点认可,可能也不必每天都很丧了。如果只把马拉松的终点看作唯一成功的话,这一路上未免太过于艰辛,路上跟你并肩努力的人,也跟着你一起痛苦。
随着年龄的成长,快乐好像越来越难了,不仅次数少,而且持续的时间短。不知道是不是长大以后想法越来越多的缘故,渴求的事物越来越多,而能做到的事情也没有增加多少。
村上春树说,一间安静的房间,一件干净的书桌,最好再有点泰勒曼的音乐。早期写作,日落以后停笔。一个人专注自己的世界的时候,好像这种沉浸感就能激起自己的愉悦感。村上春树陪跑诺贝尔文学奖多年,可以说是年年期待年年失败,但是好像也没有特别有“挫败感”,反而依然沉浸在写作中。这就是热爱吧。热爱永不降温。
如果你有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让自己拥有点热爱的事业。热爱这个词,听着就让人心里觉得澎湃,能够让人有激情的事业,才能让自己更加精心对待,更加努力地想要走下去,更想要走好这条路。到时候也会发现,那会儿虽然挺难的,但是我好像都不太记得了。成功的喜悦感,能够冲淡一切艰难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