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上传有关饵料的文章后都有钓友留言,问有没有什么鲫,鲤,草,鳊通用的配方。对于问这个问题,觉得可以这样来解释。拿我们人来举例,有没有哪一碗菜是全国人民都喜欢的?估计很难有准确答案吧,要是我们站在鱼的角度考虑饵料问题,也同样如此,因为地域不同,鱼的生长环境也不同,习性和喜欢的口味也不一定就相同。所以一般我推荐给大家的饵料配方,都会给大家说开饵的思路,以及这样做的好处。
但是到了每年的晚秋和初冬之间,季节转换的时候,都有很多钓友为饵料的搭配烦恼,到底是选腥味还是香味呢?其实味型真的是一个比较让人头疼的题目,尤其是晚秋季节,早晚温差特别大,同一个钓点,一天之内鱼口都可能会发生几次改变,也许早上腥味连杆上鱼,到了中午说不定只有香味才会有口。并不是像有些钓友认为的,到了秋季鱼为了储存过冬的蛋白质就支持腥味饵。事实上,决定我们选腥味还是香味,是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条件才能决定的:
1,天气,水温,在晚秋作钓时最好准备两份饵料,腥的香的都要准备,随时准备应对鱼情的变化。比如说南方有些地方温度还在25摄氏度左右,这时候就应该以香味为主,腥味为辅。一旦腥味过重,就会招来无数小鱼闹窝,就算早晚鱼口比较轻的时候,腥味的比例也要控制在10%以内,否则麦穗和小罗非之类的小杂鱼会折腾你一天。而北方地区,温度比较低,小鱼闹窝没那么严重,腥味饵能更好的刺激鱼儿开口,可以适当添加腥味比例。
2,鱼种,鱼体大小,如果目标鱼是2两以内小鲫鱼,那么不管什么时候都比较喜欢腥味饵。这个是基因决定的,但是大鲫鱼或者大鲤鱼,就比较喜欢比较自然的味道。气温不到10度以下,不建议用浓腥饵料作钓。但是如果是钓鲶鱼,黄颡鱼之类的掠食鱼,那么荤腥饵,甚至活饵才是首选。
3,觅食环境,在有些偏远的山体水库,野塘,这些地方的环境比较单一,吃的食物也以某种农作物,或者其他天然食物为主,养成了偏口的习性。不管是秋季还是冬季作钓,可能用商品饵一定效果都没有,只有用水库周边的农作物(比如说红薯,土豆,玉米)做饵料才会有收获。
最后总结,钓鱼就是一个应变的过程,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根据天气,水温,目标鱼的大小以及生长觅食环境来综合考虑。尤其是在季节转换的时候,早晚温差比较大,鱼情变化得比以往更快,就更要及时应变,否则是很难有理想的渔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