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岛
不是所有的心动,都能称之为“爱”。
记得高晓松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百个‘我爱你’,难换一句‘我爱过你’,前者让人笑,但不一定真,后者让人哭,但却是真情。”
的确,说一句“我爱你”可能连一秒都用不到,可以说再简单不过。
但是在感情里,不是所有的“我爱你”,都一定是真的,有些爱,只是简单的喜欢而已,容易产生也容易消失。
这种感觉,就像遇见一件自己很喜欢的衣服一般。
当时的心动是真的,想要拥有也是真的,可是真的买到之后,过了那段心动的劲头,衣服还是那件衣服,却再也喜欢不起来。
之后会遇到下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并且有想要购买的想法,但也仅仅是喜欢而已。
若是两个人的感情,仅仅停留在这一层,等新鲜感过去,感情也许就会结束,因为喜欢不等于爱。
而在感情里,喜欢与爱最直接的区别,说到底,无非是这三个字——排他性。
真正爱一个人时,眼里装不下别人
《何以笙箫默》中,何以琛对暗恋他很久的以枚说:“如果世界有那个人出现过,那么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愿意将就。”
对一个人只是喜欢时,那个人是可以被替代的,甚至很容易被遗忘。
就像一个人仅仅是喜欢喝柠檬水时,可能就算没有柠檬水,也可以用其他的果汁替代,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
但一个人若是真的爱喝柠檬水,哪怕是再好喝的其他饮料,她们也不会忘记柠檬水,甚至就算有了其他的饮料,也会想要再喝一杯柠檬水。
内心那种空落落的感觉,是真正爱上之后,才会有的感觉。
这种内心的变化,如同《何以笙箫默》中何以琛对赵默笙的感情一般。
爱上之后,不想和对方分开,哪怕因为一些无法改变的因素和对方分开,也静静等了对方七年。
七年之间,不是没有人喜欢何以琛,也不是没有人追求赵默笙,只是他们都愿意为了对方而等待。
席勒曾说:“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有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为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情是真正的爱时,内心便能得到满足。
这种满足,足够他们忘记别人,足够他们认定眼前的人就是比所有人都好,哪怕面前的人不够好也是如此。
毕竟,喜欢的人可以有很多个,甚至还可以同时有很多个,但是真正爱上的只能有一个,甚至一辈子可能就那么一个。
也是因为如此,才有那么多的人在爱过之后哪怕分开,也无法完全忘掉前一个人,因为爱的感觉,永远无法被替代,哪怕两个人的故事已经是曾经。
喜欢变成爱之后,排他性是双向的
感情里,排他性最重要的体现,不仅仅是爱一个人时,自己不会爱上别人,还是在爱上对方之后,希望对方也不会爱上别人。
这种现象,可以用心理学中的“鲶鱼效应”来解释。
所谓的“鲶鱼效应”,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
该效应,是渔民在运输小鱼的过程中发现的,渔民发现,在运输小鱼时,若是在小鱼中放入一条大鱼,小鱼能感知到危险,于是会拼命游动,这种游动,增加了它们的活性,反而提高了生存率。
试想,为什么小鱼会有这样的反应?
其实就是因为大鱼和小鱼都在同一片水中,小鱼觉得自己的生存环境没有那么安全,这才有了本能的反应。
而在感情中,当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时,占有欲会让他觉得对方身边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威胁自己生存的人。
类似的威胁,不是指生命安全上的威胁,而是害怕被替代,害怕对方不爱自己。
所以,一个人才能在喜欢一个人时,不在乎他们身边有什么其他的异性,而在真正爱上一个人时,反而会变得格外在乎。
正如亦舒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人若是真心喜欢另一个人,因爱生怖,什么都会变得患得患失。”
因为真的爱,才会担心对方离开;因为真的爱,才会害怕自己被替代;因为真的爱,才希望两个人能到最后。
也是因为如此,才有那么多的人在爱情里患得患失,在爱情里时刻提防自己的伴侣身边有什么其他优秀的异性。
当一个人有这样的表现时,可以肯定,这是因为爱,才让他产生了过强的占有欲。
《东京爱情故事》里有一段话:
“现代人不缺爱情,或者说不缺貌似爱情的东西,但是寂寞的感觉依然挥之不去。我们可以找个人来谈情说爱,但是,却始终无法缓解一股股涌上心头的落寞荒芜。爱情不是便当,它们依然需要你的郑重其事。
感情里,不是所有的在一起,都是因为爱,也不是所有的在一起,都能产生爱。
有些人和另一个人恋爱时,可能仅仅是为了缓解寂寞;有些人和另一个人恋爱时,可能仅仅是因为刚好合适。
但是,就算开始感情的原因再多,也不如真的爱对方来的稳定,因为有了爱时,彼此才不会想着离开,感情才容易有结果。
因此,开始一段感情,总要考虑两个人是不是爱着彼此。
而在爱情里,喜欢与爱最直接的表现,无非是“排他性”三个字,不会再喜欢别人是爱,不想让对方离开自己也是爱。
—END—
今日话题:
你觉得喜欢和爱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欢迎留言,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