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各位小懵懂,我是马同学。要问最近讨论度最高的剧是啥?应该就是这部《安家》!
是娘娘孙俪时隔4年重新接拍电视剧,卖起了房子。现在天天出大事儿的时候,安家还是能凭借剧情以及人物热搜咔咔上,收视咔咔涨。
但跟收视率、热搜相反的,是豆瓣上面的评分咔咔降。从开分6.5,到现在都快降到不及格了。
走在潮流尖端的编辑部当然也没落功课,那今天咱就聊聊:争议这么大的《安家》,到底好不好看?
《安家》这剧开播之前,就老了人期待了——
从演员看,孙俪时隔4年涉足电视剧,男主选了85花姐夫中最不让人操心的罗晋;配角都是海清、郭涛等一水收视率标配;
从故事看,版权出自高分日剧《卖房子的女人》,请了《蜗居》的的编剧六六改编;
从题材看,聚焦的是大舆情下的房屋买卖,虽然房产中介的行业形象刚被《我的真朋友》整细碎,但《安家》开播前剧方就打了预防针:我们是观察了房地产中介和对采访了相关人物,里面的每一个人物、故事都有原型,最大程度保证真实!
定心丸是给吃的足足的了。
打开电视,第一印象还真挺满意:
故事是一线房地产品牌“安家天下”上海地区最黄金地段的门店业绩却是最差的,派来了号称“没有卖不出的房子”的神级推销员来拯救门店。
别的职业剧里都靠脚踩恨天高、头顶大波浪,画着烈焰红唇,穿着紧身短裙硬坳“职业精英”,咱女主,利落短发、普通工装、3厘米高跟,万年不变通勤包。
隔壁房地产同僚程真真欠着小六千的信用卡还住着大House;咱女主都是一店之长了,还只能租着开门都怕跟邻居撞上的老小区。
咱女主还是全剧最现实的:别人不敢住的凶宅,她住了;别人卖不出的跑道房,她卖了;包括有富商带着小三来买房,要是搁隔壁女主身上,那就变身“正义的使者”直接撂挑子走人了,但咱女主,一心一意搞事业。
就这样无所不能的女主,看着那是相当刺激。那咋就越来越不招待见了呢?
这剧开播之前的关键字主要有俩:翻拍剧和职业剧。
于是我们能看到,原版中的一些故事,人物设定,以及那句经典台词,在《安家》中都是存在的。
看起来好像也没啥问题,But放在中国环境下,一些原版中的“经典元素”就显得....哪里怪怪的。
和原版一样,女主房似锦来了,就是来制造鲶鱼效应:空降十天,就完成搞定看了一年没买房的客户,和半年没有卖出去的跑道房,顺带着解决了原客户家的房子,卖给了攒了一辈子积蓄,想帮儿子买婚房的老两口一系列成就。
在日本的国情中,工作“三年一换岗”,日本的贷款利率很低,换房子的几率就很大。
但在中国的国情之下,一线城市一幢房子买卖这么随意,就显得有点不真实了。
接着再看职场,原版有泡沫经济终身雇佣制两大背景作为支撑,出现混吃等死的员工很正常。到了《安家》中,且不说是在KPI决定生死的房地产部门,男主养着职场废柴的原因是她乐观;废柴同事两年没开单的解释是她志不在房地产届。这样的梦想,马同学觉得去世纪佳缘上班会更快实现。
这样看,真实的壳下,核已经开始出现悬浮。
从这个职场设定也直接决定了剧情的比重。
这剧一集45分钟,10分钟看房子,15分钟门店的故事,5分钟前妻的诱惑,15分钟“闲人”徐姑姑。职场的片段少了,家长里短的故事多了。这样的剧情分布下,确实没有看到在职场中闪着白莲圣光,一路稳赢的女主。她迎来另一种套路:原生家庭的一地鸡毛。我们的女主,是樊胜美plus苏明玉。兼具小时候最不受待见、长大了最出息以及被家里吸血最多等所有社会痛点。
相比樊胜美的妈对自家闺女有歉疚;苏明玉的妈觉得自家闺女阻碍了自己的幸福,房似锦的妈坏的无根无据——对当年差点淹死女儿毫无愧疚,还觉得爷爷一手养大的闺女是欠自己的。
我们知道聊原生家庭之痛确实是社会痛点,但为了让主角人物更丰满而设计出来的纯粹作恶的工具人,但就角色塑造而言还是偷懒了。
由于现在还没有演完,关于剧情的坑还是希望后期能圆上。
除了上面我们聊的部分,还是能看出来这部剧的初衷,是想给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社会和职场。“安家”门店中的每个成员,都有他们代表的群体;同样房地产这个行业内的故事,也能够折射出太多中国社会的众生相。
大概这部剧最让我们别扭的原因,是它披着外国的壳,塞上所有中国问题;披着职场的壳,反应的是社会的人情冷暖。比起“职业剧”,大概叫“都市剧”贴切得多。
借来了IP却没有借来分数,原因大概就是:在我们的身边,本有太多可以代表我们的好故事,还哪里需要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