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有趣的效应,被称之为“鲶鱼效应”,其背后有这样一个故事。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但是沙丁鱼不容易储存运输,而活鱼的价值是最高的。为了将沙丁鱼完美地运输到岸上,渔民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在沙丁鱼里面放进去一些鲶鱼。鲶鱼生性喜欢动,并且鲶鱼的口味不挑剔,各种鱼类都可能成为它的食物。所以,混入了沙丁鱼群的鲶鱼,不断搅动着水里的空气,这就大大增加了沙丁鱼的活性。
反复思考这个故事,我有了几点心得体会。
一、万物相生相克、相辅相成。
鲶鱼是沙丁鱼的克星,懒惰的沙丁鱼为了存活,不得不克服惰性,激发自身的潜力和活力;但是如果没有鲶鱼的出现,沙丁鱼会因为懒于运动缺氧而死。
鲶鱼在企图吞食沙丁鱼的时候也救了沙丁鱼的性命,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相互成就。
二、即使再普通的人也有他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鲶鱼在价值方面相较于沙丁鱼,是远远不及的,但正是这廉价的鲶鱼救活了无数的沙丁鱼,且使存活沙丁鱼的价值倍增。
人类亦是,任何社会环境都有像鲶鱼或者沙丁鱼一样的人群,不要小瞧任何一个人,即使再普通,也有他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三、每个人都可以是一条“鲶鱼”。
鲶鱼的其中一个特性就是拥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其寿命可长达70余年,并且有逆流而上的习惯。
人是活在环境里的,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好环境、坏环境等等,但无论在何种环境中,适应能力都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幸福的重要指标。
人生一世,我们可以像鲶鱼一样努力去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并在这些变幻莫测的环境里轻松快乐地生活,即便再恶劣也可以逆流而上,发光发热。
四、父母完全可以做孩子的那条“鲶鱼”。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责任和认知至关重要。每个孩子都有其独一无二的闪光点,而父母就是发现和成就这些优秀的关键。
一个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容易养成惰性,且缺乏进取心和活力。如果把孩子比作价值高的“沙丁鱼”,那父母完全可以做孩子的那条“鲶鱼”,通过自身的认知和能量来创造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激发其内在动力和自身生命力。
可父母的能量来自哪里呢?
我想,言传身教、榜样力量是很好的答案。一个人自身没有能量是不可能带给别人能量的,父母必须首先努力储存足够的能量方能将其传递给孩子,真正成为那条“鲶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