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期虚度记文/卢俞州
(一)疫情原因,难得的四天假期计划被打乱,原是要去柳州陪伴丫丫几天,谈谈心,缓解高二生的学习压力,没办法,只好每天电话联系,说说话,提提建议。好在孩子也渐渐懂事了,有了一定自我管理能力,这是值得欣慰的。
假期第一天,晨起在附近的公园运动,慢跑,然后早读。读一本耐人寻味的小说,文字质感好,信息量大,提供巨大的思考空间,我喜欢这样的小说,常常是当着散文来反复诵读,每次的诵读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早餐是吃自制的玉米糊,*灿灿的玉米糊,看着就有食欲。之前我在几个超市买的玉米粉都不好吃。晓波家吃到最为有味的玉米糊,他告诉我,做玉米糊,玉米粉是关键,食材不好,第一道关就出了问题,他家的玉米糊好吃,一是自家种的,只用农家肥不用化肥;二是精挑细选上好的玉米精加工而成的。今天做的玉米糊,玉米粉是在下乡拉浪市场偶遇别人现场加工的玉米粉,买了一小袋。确实比超市的强多了,口感滑顺,色泽纯亮,有玉米自身的香甜味。
骑电动车去三棵树一带的市场买魔芋,据我所知,目前全城只有这家卖的魔芋最佳,老奶奶纯手工制作,五块钱一斤,算不算贵呢?不好说。但她家的魔芋品质还不错,脆嫩,有点嚼头,没有异味。最初吃饭店做的菜谱是焖牛杂,里面放了魔芋、西芹、胡萝卜之类的,魔芋少得可怜,总是吃不够。有一年在遵义,学星兄带去城郊一家农庄吃柴火鸡,鸡是现宰的,配料又特别多,其中一味就是魔芋,弄成一大锅,热气腾腾,吃得满头大汗,记忆犹新。今天我弄的是魔芋焖牛肉、魔芋焖禾花鱼两道菜,很下饭呢,自我感觉还不错。
这个市场,卖的菜略贵一些,但它有自家特色,常有点山货,诸如河鱼、蕨菜、白花菜、各类竹笋、野生山药、香菌、鸡枞菌等等。数年前,在市场南门过来的路边,有一家豆腐摊,我以为是最好吃的豆腐,她的豆腐比之其他家,小块、色泽不亮,看上去灰不溜秋的,味道极好,一煮就有*豆香味袅袅而来,令人食欲大振。老奶奶自称是来自南丹的布依族人,人很老的样子,瘦小,戴着一顶乌黑的帽子。之后再去,不知何原因,老奶奶的摊子不见了,跟附近摊贩打听,都摇头说不知道。
蓝斌召集一班老友在城北家之味吃个特色菜,食材是小湘去挑选把关的,果然不错!不小心,大家开心都喝高了。同桌的尚有杰哥、宏智、海校、其栋、短火、冠飞等诸君。
(魔芋)
(二)晨练后,喝一壶白茶,诵读并抄了数个页码的《红楼梦》,听几首古筝曲、琵琶曲,忽然有种莫名的忧伤。
阳光出奇的好,出去公园里赏花,紫荆花有两个品种,一种颜色偏白,远远看去,像个顶着花白头发的老人——我忽然想起那位白发的老同事,经常一个人坐在公园角落里晒太阳,她老伴十年前已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每次见到她在那里枯坐,总让人发出“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的感慨;另一种紫荆花的颜色却十分艳丽,艳丽的花朵零落一地,令人惊骇。最多是杜鹃花,有三四种颜色,白色的倒是少见,但也是有的。小时候在乡下老家,漫山遍野的火红的杜鹃花,难怪它还有一名叫映山红,我们常去采摘生吃,甜甜脆脆的,新鲜恣肆的香味在嘴边弥漫开来。公园东头的林子里,有朴树、鸡冠刺梧桐、小叶榄仁、*金香柳、榕树等,都已经枝叶繁茂了,因此鸟雀特别多,去那里立于树下,听鸟声欢腾,用手机录下来,发与朋友们分享。
蓝斌约出去走走,看看一些老旧的屋子或废弃的厂矿(上个世纪曾经辉煌一时的国企),看看他父辈曾经奋斗的足迹,记得前两年,他带我去看他父亲以前的厂,不知道叫什么了。只记得看了大礼堂,放电影的地方,说当年拿着小板凳来抢位置的事,看了他家原来的瓦屋,有院子,有天井,大半已经起青苔或坍塌了。印象最深的是进了另一家,也是破败不堪,但客厅的墙上还挂着两张老人的炭笔画像,老人面部表情十分的忧郁,画面因被雨水渗透,有点泛*,但依然清晰。初看,令我大吃一惊,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不知道这家人的后人为何在离开时,没有带走祖辈的画像呢?或是有何变故?不得而知。
上高速时接到方凯小兄的信息,叫去罗城喝茶,遂临时起意改去罗城,到德胜互通进入融河高速,一个小时就到了。在方凯宿舍喝一阵子茶,五人再结伴去重游武阳江。武阳江,在小长安一带,因下面有水坝蓄水,整个水域大,平静如一面湖,两岸翠竹、原始林木苍苍,山形各异,倒影在碧绿的河水里,令人惊奇。之前在罗城工作,久不久陪同客人来游玩参观,碰对合适的时节,岸边还可以看到漂亮的彼岸花,还可以捡到精美的红豆。若是正好是用餐时间,可以品品美味的河鱼,品质好的有刺鳅鱼、鲶鱼、鳜鱼、沙鳅鱼、草鱼、鲤鱼等,中学对面那一家排挡做鱼真是有一手,河鱼焖豆腐十分的进味,佐酒下饭均佳,最是那一款素菜,也是很出名:素炒红背菜,除了蒜蓉,还配上自家特制的酸辣椒,味道不一般,吃着就很难忘记。
是夜,在老多饭店用餐,吃特色菜谱。樊彦妹非要酗酒不可,杯杯见底,最后沉醉不知归路。
(三)回趟老家,将清明节祭祖所需物品送去,因疫情期间不宜聚集,只能分散祭祖啦。才哥、蓝斌同去。在镇上吃一碗米粉,本来要去市场里的粉摊体验一下接地气的感觉,蓝斌嫌低档次,返回一桂林米粉店吃,味道还不错,也许是太饿了吧。
顺道去参观了老国企广西东江棉纺织厂。对于东棉的前世今生,我知之甚少,网上搜索也无信息,有个体育老师写了一篇关于东棉的文章,只写到他在那子弟学校里训练学生的事,对东棉的建厂历史及生产情况只字未提,估计他也不知道。以前在师专读书,倒是遇见几个东棉子弟的,没有深交,也不知详情。有个朋友还谈了一个东棉子弟的女朋友,后来毕业了也不了了之。厂子在一个山窝里,靠近两边山脚的厂房、职工宿舍依然在,灰扑扑的,倒是屋子周边的树木青幽幽的焕发生机,这使得厂房、宿舍更加显得落寞破败。我们没有下车,走马观花一番而已。
高速路项目部的两位书记缉庆和春锦也因疫情回不去南宁,下午来访,谈谈下步协调相关部门办理土地林地报批有关事项。到办公室喝茶,喝一款云南一个小村庄产的普洱生茶,耐泡得很,一泡就泡了十多泡,喝得肚子叫咕咕的。
(四)早上在公园里运动。之后躺在公园的石凳上读书。读累了,仰看流云,忽然记起前几天看一本印谱,有人刻一枚印章云“云宜看遍水宜听”。多年前,一个牧牛的少年躺在一棵松树上,先是天昏地暗的读一本武侠小说,之后是无所事事的数着天上的白云朵朵,听松涛阵阵,有松香扑鼻,满腹心事,满目惆怅。听流水潺潺,颇具诗意,听松涛阵阵呢,也是令人怀远的。
一下子就恍惚了起来。
吃魔芋,竟然有点上瘾了。又骑车去那个市场买,发现了漂亮的金竹笋,一把三元,买了两把,有几根粗大的,遂生念要做肠饼。肠饼是我们乡下的叫法,城里人叫竹笋饭,或竹笋筒饭。父亲说头夜打雷下雨,笋就长出最多,后来读书才知道一个词如雨后春笋,说的就这意思。小时候四月天,早早背着个麻袋上山去采摘金竹笋,金竹笋的须须像红缨枪一样,从蕨类植物从中飙出来,小伙伴们争先恐后抢着朝那最高最粗的笋奔去,嘣的一声,扳断,装进随身带的麻袋里,继续往前采摘。不到一个时辰,满满一麻袋的鲜笋,扛着回家。母亲用笋壳包粽子,父亲教我用老笋筒灌满糯米,笋壳包好扎紧,入锅煮,香喷喷的肠饼和课本一起带上去学校当午餐。糯米的甜味与鲜笋的香味融合,简直是人间至味,这味令我念念不忘。今天要做一下,又骑车去买糯米,试试,还好,味道不错。
吃着肠饼,感觉好像父母依然健在,只是短暂外出办事而已。
老鸟传媒/国际视野·人文情怀·自由精神
每一个文艺而理性的人
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