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从刷单水军变营销大师,三次成功的心理实验
TUhjnbcbe - 2023/1/1 20:08:00
北京根治湿疹医院 http://m.39.net/pf/a_8814564.html

英伦小伙OobahButler(乌巴)是一名自由撰稿人,曾经做过刷单水*的工作,一条好评10英镑。这个经历给了他灵感,乌巴用半年的时间把一间不存在的餐厅“运营”成伦敦排行第一,又把地摊货成功送进巴黎时装周。

“行骗大师”也好、营销*才也罢,乌巴的实验打了不少行业的脸,然而这个玩弄人心的高手,又出招了。

在英版《鲶鱼秀》中,他将揭秘网恋陷阱,告诉你在网上“骗人”有多容易。

洁厕灵做菜,脚后跟装猪蹄,空壳餐厅如何变网红

在《鲶鱼秀》的预热采访中,乌巴提到自己曾在餐厅打工,他的姐姐是几家餐饮企业的管理者。每当有客人在某知名网站上留下一星评论时,都会让餐厅抓狂不已。

结合他做水*的经验,便有了他运营一家空壳餐厅的想法,就是想戳破好评背后的虚假。

给餐厅取名字,买手机注册网站,说干就干。这家地址不详、名叫达利奇小屋的餐厅注册完成,并登记在那家知名旅游网站上。排名垫底,全伦敦名开外。

网站上线后,乌巴请他的小伙伴帮忙刷好评。为了避免被发现作弊,一个IP只能刷一条好评。而且内容不能重复,不能全部五星露出破绽。总之,凭借庞大的水*好评,这件空壳餐厅的排名一路飙升,直到伦敦排行第一。

乌巴怕有好事者真的找上门来,连准确地址都没敢写,而且只接受预约。餐厅招牌菜是用洁厕灵、蜂蜜、剃须泡沫等原料制作,猪蹄是拿自己的脚后跟冒充的。

更为讽刺的是,由于排名不断上升,不少大网红和职业食评人争相要为这家餐厅免费宣传。当然,都被乌巴一一拒绝。别说招牌菜是假的,就连餐厅也是他那个小房子的后院而已,怎么见人呐。

避免夜长梦多,乌巴决定将餐厅结业,在关门前随机抽取几个幸运顾客,真的来达利奇小屋吃顿晚餐。并以拍摄电视节目为由,餐点免费。

乌巴装饰了一下他破旧的小后院,从邻居那里借来烤火灯。请朋友来充当服务员,而食物都是超市买来的加工食品。据称为了掩盖微波炉的声音,还特意请来了现场乐队。

客人们被蒙上眼睛到达餐厅,神秘感十足。再加上乌巴安插在客人中的水*,不停说餐点好吃,弄得那些真客人也人云亦云。直到结束晚餐,那些客人都没有发现餐厅是假的,有些甚至在网站上留下评论:推荐、还来。

在这个过程中,乌巴并不是为了嘲讽那家网站,而是对权威的挑战。从他注册餐厅开始,随便胡说几句听不懂的理念,和那些叫“爱”和“舒适”,玄之又玄的菜名,竟然都能蒙混过关。

有了“假餐厅”的一战成名,乌巴开始了他的下一个实验。

把地摊货包装成高奢,走进巴黎时装周,和英伦名媛艾里珊·钟合影

*点子不断的乌巴搞定餐饮业后,又跑去玩弄时尚圈了。

他在地摊随便找了一个叫GiorgioPeviani的品牌,一听就是模仿阿玛尼的山寨货。他却从一个门外汉成功闯入巴黎时装周,跟一堆超模和名媛出席了afterparty。

随口说的几句意大利文,都顺利过关。

跟开餐厅一样,做品牌第一件事就是设立网站。有一说一,乌巴找模特拍摄的硬照很专业且有质感。他分发名片,介绍品牌的时候收获了很多良性反馈。

凭借他深耕媒体多年的营销话术,3天就给自己塑造了成“时尚教父”。他在地摊上买的那条红色牛仔裤,一剪子剪成了gaygay的短裤,毛边那叫一个参差不齐。但是在时尚圈,那就是与众不同。

这事有多讽刺就不说了,乌巴妥妥地又戏耍了一圈时尚界。

但周全如乌巴,跟那次餐厅结业一样,怎么能不给大众一个交代。真正的GiorgioPeviani是谁?

这个品牌的老板是一名叫做亚当的移民,生产丹宁制品几十年,销量一直很可观。说不定亚当能乘胜追击,真的进*巴黎呢。

乌巴的第三个实验更牛,他把跟自己长得完全不像的替身,送到世界各地接受采访。且又一次安全过关。有一个节目还是他曾经参加过的,换人了也没露馅,主持人要扣鸡腿。

反正这一圈下来,餐饮业、时尚圈、传媒界都让他玩遍了。

他又被MTV看上去当主持人了,在英版《鲶鱼秀》(catfish)中,乌巴和另外一位女主持人将探访网恋的世界。

Catfish(或catfishing)可以简单理解成“照骗”,可能是美颜过度的自拍,亦或是转换性别套用他人身份的行骗,在网络世界时有发生。

年有一部纪录片叫《鲶鱼》,讲述的是一个小伙发现网恋对象不是19岁美女,而是40岁已婚生娃中年大妈的过程。从你侬我侬的网恋对象,到不远万里奔现的现实打击。一个自卑无趣胖主妇的心灵寄托,和一个少男心事的桃红美梦,就此破碎。

美版真人秀《鲶鱼》便是这部电影的衍生,每一期都通过网线,抓出那些可能的欺骗者。即便没有骗取钱财,在此上面花费的时间和经历,都是不健康且不该存在的。

乌巴主持的英版《鲶鱼》延续了这种风格,可以说是让一个造假大师去打假。节目连slogan想好了,在线玩弄人心,从未如此轻易!

其实,从乌巴的经典实验中不难发现,他使用的几个心理学原理。

比如互惠原理,他抽取幸运儿在餐厅免费就餐,就像你在超市试吃后会礼貌性买一些一样。客人们即便觉得东西不够好吃,衡量一下性价比,也会留下好评。

承诺与一致原则,既然乌巴的餐厅是伦敦第一名,客人心理自动会让自己的所见与预期一致。包括他去参加时装周,谁会想到他是一个门外汉,临时得到的入场券。那些所谓的名模、设计师没有怀疑,因为只要能入圈,那么大家都是自己人,你可以说这是一种“自我催眠”。

权威和社会认同与上一条有点类似,乌巴把餐厅放上权威网站,这无形是一种背书。它的存在、优秀,都是经过“认证”的,普通人不会去怀疑。时装周亦是同理,他的网站、名片等专业配置,让谎言显得“无懈可击”。

在各种心理暗示下,再加上羊群效应和饥饿营销,与其说是乌巴骗人了,不如说是对象主动选择相信。他擅长将人心玩弄于鼓掌,你愿意跳进陷阱。

这些心理学原理套用在网恋骗局中同样适用,随着网络的发达,在线交友已经成为了常见的沟通手段。那么选择该方法的网友,或多或少有种从众和侥幸心理,觉得别人都能找到真爱,我也可以。

不管是电影《鲶鱼》还是真人秀,“照骗”一方的信息像海绵一样一点点挤出来。这其中涉及两个心理原理,一个是吊桥效应,另一个是巴纳姆效应。

吊桥效应是指生理上的反应会被误以为是心理学现象,比如心跳加速,可能是紧张或者害怕,却被误以为是心动。

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网恋中,那份刺激很可能被自我转化成心动。而且你越是担心,越是经常想起,越是命中重复曝光的“喜好”原则。就像经常出现在眼前的广告,达到一定频率会忍不住点进去一样。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更愿意相信模棱两可的描述,说实话,对自己%了解的人非常少。而且人都具有多面性,当对方的答案覆盖范围越广,比如说你时而内向时而外向的时候,反而更容易相信。

另外网恋对象信息不够公开透明,单纯凭借一些社媒资料和对象口述,“洗脑”程度命中权威原则。尤其是有些做足功夫的“网骗”,会在职业网站上添加虚假的学历和工作经历,甚至找“合作伙伴”刷单好评。这些平台都是应用广泛且有一定公信力的平台,自我安慰权威并不过分。

网恋过程中还容易产生交互记忆,依恋心理。

我认为以乌巴对心理学的了解和准备完善体系的能力,不去卧底当网恋男友浪费了。不过乌巴的初衷向来不是钓鱼执法,诓骗别人不是本意,而是揭秘一些漏洞和泡沫。

而且乌巴本性善良,他三大实验的善后工作都做得不错,也考虑到了法律问题,很有分寸。也正是如此,他表示无法理解catfishing背后真正的用意,希望通过《鲶鱼秀》学习更多的人类心理。

英版《鲶鱼秀》第一期的求助者是个姑娘,她的男朋友以工作为由拒绝视频聊天。姑娘起了疑心,到底是不是骗子呢,要等节目21日正式播出时才知晓答案。

在看了乌巴一系列恶作剧纪录片之后,真心佩服他的灵活和行动力。《鲶鱼秀》反向操作,顺藤摸瓜找“渣男”的工作,不知道他能否胜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刷单水军变营销大师,三次成功的心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