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宝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时,父母们都表示既兴奋又担心。兴奋是因为觉得孩子长大了,可以离开父母的身边,去接触更多的人和物,内心非常期待孩子的变化和成长。但同时家长内心也充满着担心,怕孩子一时适应不了幼儿园的生活委屈了孩子。尤其是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很多父母都表示自家娃比较挑食,而幼儿园的饭菜又是大锅饭,非常担心孩子在学校会吃不好。
同事小张的儿子诺诺今年正好3岁,前不久刚去上了幼儿园。诺诺是属于那种比较挑食的孩子,原本小张非常担心孩子在幼儿园时会不好好吃饭,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发育。但没想到上了幼儿园之后,诺诺居然不怎么挑食了,而且还经常夸赞幼儿园的饭菜好吃。为此小张还特意让老师拍了照片,可看到是那些平时常见的饭菜时,小张非常纳闷为何这些会如此受孩子们的欢迎。
生活中这种情况其实还挺多的,很多宝妈为此都有点受打击,想不明白比起家里的家常菜,幼儿园的大锅饭究竟有何魅力。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幼儿园大锅饭的吸引力都在哪些方面?
为啥孩子嫌弃家里的饭菜,却经常夸赞幼儿园的大锅饭?
其实这与孩子吃饭环境的改变有所关系,借此激发了孩子对吃饭的激情和动力。因为现在很多家庭中就只有一个孩子,在吃饭时父母都在围着孩子转,孩子就会慢慢觉得吃饭没有什么意思。而在幼儿园里吃饭这件事就好比鲶鱼效应一样,有了同龄小伙伴的对比,孩子的食欲和积极性都会大大增加。
同时,还有一部分孩子是因为想要得到老师的称赞而非常认真的吃饭。在孩子心中,老师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孩子们都非常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扬。上个月我侄女晶晶就因为在学校吃饭表现很棒受到了老师的表扬,现在幼儿园表现的比之前更加积极了。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很多家长平时在家做饭时并没有很重视,那就是饭菜的丰富性。在幼儿园里每天都会有不同的饭菜,并且在食材和颜色上都非常丰富。而在家中很多家长为了迎合孩子的口味,虽然准备的时候有营养但比较单一,时间长了孩子很容易养成挑食,不爱吃饭的坏毛病。
被嫌弃的家常菜对比受欢迎的幼儿园大锅饭,孩子在吃喝上通常都有哪些特点?
1.规律的饮食习惯有助于孩子爱上吃饭
父母们都知道,每个幼儿园里都有自己制定的一套正规的流程,非常有规律性。可是孩子在家一般很少有良好的饮食习惯,经常会吃一些小零食,结果到该吃饭的时候却不饿了,慢慢就形成了一种不爱吃饭的恶性循环。
而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很少能接触到零食,加上吃饭时间又比较规律,到了饭点儿时饿了肚子的他们自然就会好好吃饭的。
2.鼓励赞扬比打骂更有效果
希望孩子好好吃饭,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每个家长和老师共同的心愿。但是当面对不爱吃饭的孩子时,有些家长对比幼儿园老师的反应和做法却是完全错误的。面对这种情况,幼儿园老师都比较有耐心,会对孩子加以鼓励和积极引导。而有的家长却只会批评和责骂,逼迫孩子吃饭,最终呈现的效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3.丰富的食材更能促进孩子的食欲
为了让孩子喜欢,幼儿园的饭菜会准备各种各样的食物,颜色也比较丰富,而且有些还会做成卡通人物的形状。在很多家长看来,幼儿园的大锅饭虽然都是很普通的食材,但是对孩子来说,这些饭菜都非常的有吸引力和食欲。
孩子能在幼儿园里好好吃饭对家长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怎样做到才能让孩子在家里也能像在幼儿园时的表现也同样重要。
父母究竟应该如何引导,才能让孩子在家里也能爱吃饭呢?
孩子养成规律的吃饭习惯
对于父母来说,让孩子吃饭是为了保证他们身体发育的营养,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零食不仅没有营养,还会导致孩子养成不好好吃饭的坏习惯。所以家长一定要减少孩子吃零食的次数,规律孩子的吃饭时间和习惯。若是孩子在吃饭时间内不好好吃饭,在下一次吃饭前就让他承受饿肚子的后果,绝不纵容。当孩子意识到不吃饭会饿肚子时,下一次自然也就会好好吃饭了。
家长多带孩子一起运动
当孩子在家时,家长要鼓励孩子多活动,像在幼儿园时那样,充当老师的角色和孩子一起做游戏,适当增加孩子的活动量。一是能够增加和孩子的链接,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二来孩子的运动量大,消耗的体力多,孩子更容易饿,饭量也会变大。邻居小丽说孩子放假在家时她就经常用这一招,孩子饭量够了,抵抗力也好多了,现在都很少感冒了。所以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们那就带孩子多运动起来吧。
吃饭时多鼓励孩子
当孩子不好好吃饭时,很多家长都会指责批评孩子,这种做法是绝对错误的。要想孩子在家好好吃饭,家长可以学习幼儿园老师那样多采用鼓励的方式,夸赞孩子。多多肯定孩子,表扬孩子的进步,让孩子体验到吃饭的成就感。对于孩子来说吃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时间久了孩子慢慢就养成了良好的吃饭习惯。
孩子能够在幼儿园里好好吃饭,对家长讲这完全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没有必要觉得内心受打击。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只要调整一下状态,在家里做出一些适当的改变,让孩子也同样爱上家里的饭菜,这样不就变成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了吗。
你家的孩子有没有嫌弃家里的饭菜而喜欢学校大锅饭的这种情况的呢?你又是如何看待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可以一起进行探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