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成都街边麻辣烫摊儿上,偶遇专程从重庆跑来吃串儿的食客。
行至云南,也遇到过周末无事,开三个小时车到郊外吃野味的一家三口。
就像是偶像剧里的男女主,历经磨难后的终成眷属,看起来才顺理成章。而吃货的终极奥义,亦在于,明知那口美味得来不易,依旧愿意付出耐心与等待。
22个小时的颠簸,只为一碗鱼
飞机到哈尔滨,接着10个小时的夜火车到黑河,之后3个小时的出租车,我终于来到了这座边境小城。位于大兴安岭的小城呼玛,弥漫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立在黑龙江边,不过百米外,就是俄罗斯。已是春日4.5月,太阳落下后,清冷的风成了主角。水与天空寂辽远,接着便是一片美丽的粉红色。
在这座浪漫的东北小城里,最让我心心念念,也是宁可历尽颠簸也要奔赴于此的,是一碗开江鱼。
一年一度的呼玛大事件,开江热舞吃鱼
北纬50多度的呼玛,冬季寒冷而漫长,当春风早就拂过了全国大部,甚至夏日独有的高温也迫不及待的跑了出来时,呼玛,还被大块大块的冰包裹严实,一直到4月末,春风终于造访,敲开了呼玛冰封的大门,黑龙江宽阔的冰面上,开始出现一道道细微的缝隙,没多久,这些缝隙越来越大,终于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在水流的作用下,冰块浩浩荡荡的顺流直下,争先恐后,形成了独特的“跑冰排”。
一年一度的呼玛开江节,便是在这自然奇观前,人们的狂欢。
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人们,汇聚在呼玛的黑龙江边,待开江鼓阵阵,在共振作用之下,冰面破裂、冰块奔涌,冰与冰互相击打,有着千军万马浩浩荡荡的气势。人们歌唱、舞蹈,呐喊,伴随着自然奇观的人类狂欢,和谐又美妙。
欢乐的开奖仪式过后,便是吃货们心心念念的千人品开江鱼环节。
十口铁锅,十种做法,一场吃鱼狂欢
随着冰封的开启,蛰伏了整个冬天的江鱼终于能浮出来透气,而冬日的营养匮乏,使得鱼儿的脂肪消耗,浊气也排空,肉质紧实鲜嫩,配上呼玛本地大厨的精心烹制,开江鱼实属难得一见的时令美味。
在开江节的当天,江边早早的就立好了十几口大锅,厨师介绍说,每口锅要装斤左右的鱼,烹调5个小时之久。不仅每口锅中鱼的种类不尽相同,连做法也都毫不重样儿。
蜿蜒的黑龙江,孕育了品类繁多的鱼,有着“三花五罗十八子”之名,细细数来总有个几十种。
在呼玛的开江节上,虽说都是炖鱼,可这配菜佐料又大有讲头。鲶鱼炖茄子、鲤鱼炖白菜、鲫鱼炖豆腐、鳇鱼炖土豆、牛尾巴鱼炖小米……根据每种鱼的味道肉质,大厨们精心为每种鱼都搭配了最能出味儿的配菜,让每一锅鱼发挥出最鲜美的味道。
看完开江节开幕仪式的游客们,纷纷挤到品江鱼现场,等待穿着红色制服的工作人员,用长柄勺子盛于碗中,把这珍馐美味,分发到每个人的手中。眼见食客们要了一碗又一碗,尝完这一锅又去下一锅。
碗里的鱼刺少、肉紧实,鱼汤浓郁又鲜美,唇齿留香,一小碗没几口就吃光了,等待下一碗的间隙里,跟周边的食客们搭个讪聊天儿,问起鱼的味道,纷纷竖起大拇指。
还有会过日子的阿姨,饱腹之后生怕浪费,索性要来一个塑料袋,把手里的鱼打包带回家。
从学步的小孩子,到七八十岁的老大爷,他们当中许多人连来好几年,每年的开江节,都冲着这碗时令美食,在江边耐心等待。高蛋白、营养丰富,又因开江的特殊时节,肉质更加紧实细密,呼玛的开江鱼,是大自然赋予每一位食客的珍馐美味。
一人食是果腹,千人共食鱼,多了热闹,也多了食欲,比平日里更加胃口大开。
舟车劳顿的老寒胃,也因了这碗鱼汤的熨帖与温润,而平整起来。这份来自小城呼玛的礼物,正中我这个吃货的下怀。
22个小时的颠簸,得以欣赏呼玛身处高寒地带的自然之美,可于一个吃货而言,初见呼玛的第一天,这碗鱼足以让我叹一句: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