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陵渡》(节选)
鲁顺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唐代许浑的这首诗,写于潼关,就在风陵渡对岸。太华、中条、河声、帝乡,风陵渡的山河形胜被大致勾勒出来了。
这座与黄帝传说一样古老的老渡口,见过太多的衰与荣,见过太多的起与落,见过太多战与和,黄河水一副见惯不惊的模样,轻轻拍打着堤岸,完完整整流过来,又完完整整流过去。
风陵渡古老,有多古老?风陵,指的是风的墓封。传说,风,亦称风后,乃上古时期黄帝的丞相。关于风后这个人,《淮南子》《史记》均有记载,各种传说,历代演义,已经是神仙一级人物。
年到风陵渡,正是春天。在风陵渡边上的赵村访到一位当年的船工。老船工叫赵兴元,当年已经是84岁的老人了。赵兴元60岁退休,在船上滚打了30年整。
老人讲,赵村全村过去有多口人,大都有扳船摆渡的经历。依河而生,傍河而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里谋生,船上日月。扳船摆渡,既是活路,也是生意,禹门口接下来从吕梁山掘出的“船炭”,再从潼关迎接渭河扎筏放流而来的“西河松”,再贩运城盐池的盐到河南黾池、三门峡。
老人介绍说过去讲“官船十一只,水夫八十四人”,还不包括货船、客船、游船,几项合起来,最繁盛的时候,上百条不止。最大的船上立起三根桅杆,装载三四十吨货物,最小的,当然是打鱼船,还有只敢在岸边浅水游弋的“鞋船”——两只不足七尺的小舟,绑上横木联接起来,然后两脚各踩一只,在河上采菱挖藕,或捕鱼——像一双鞋一样。新中国成立之后,渡口由国家统一经营。统一经营后的风陵渡还有20条渡口船每日往来于晋陕之间,每天可以过渡20多辆大卡车。
老人还讲,老辈子人有打鱼的,岸上的人却很少吃鱼。为什么呢?鱼不止饿嘛!炖鱼费调料嘛!但是,老人却知道黄河鱼的妙处。老人说,河里的鱼多,河水会不失时机透露渔情,或者从水情可以看到鱼在河底觅食的姿态,水花溅起,就可以判断出鱼的斤两,可以判断清楚这是白条,还是鲶鱼,或是黄河大鲤鱼。鱼叫起来好有意思,可以从叫声中判断明天的阴晴,可以预知天上的风雨。老人说得神乎其神,说罢,呵呵一笑,频搔白发,笑眉笑眼望一眼大河。
年,再访风陵渡,今非昔比,老渡口历史,老渡口功能,均已经退为背景,或者说,已经变为一个叙述的线索,偌大的黄河滩涂成为一处集生态农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开发区,蓝瓦红墙点缀在碧绿的田野中,老渡口摇身一变,分明是一处园林所在,游乐、休闲、餐饮服务,等等诸般,如果不是边缘那条流淌亿万斯年的黄河提醒,你很难将它跟遍布中国的生态园区区别开来。
阵痛,重生,调整,一直走到今天。变化了的是人们的生存方式,不变的,是千古流淌的黄河水,不惊不澜。北方的这条大河风姿依然。
?本期文章素材来源于《风陵渡》(节选)
?本期背景音乐素材来源于《黄河探秘行古渡疑云之风陵渡》Yanni-IfIcouldtellyou
?中央民族乐团高山流水
?本期朗读、剪辑闫珺、王星漪(实习)
一个征集
您喜欢录音吗?您想和我们一起分享山西的故事吗?
录制您自己的声音,也许下一期节目里就能听得到!
录制要求:
1、本期征集和下期节目主题相关的录音文件,即和山西有关的素材内容。
2、音频格式为mp3,音频可为无特殊音效的干声,也可自己加垫乐。
3、音频时长不超过25秒。
您可以将自己录制好的音频发送至邮箱
sxrbxmt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