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金华上海报道
国内财富管理市场进入年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难测,波动加大的资本市场以及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让普通大众和高净值客群都在为如何实现财富保值增值而苦恼。在一般财富管理领域中外资各类金融机构竞争愈发激烈,而高端领域中的万国内高净值客户的家族财富管理则是待开发的“蓝海”。
3月30日,国内第一家拥有全牌照的外资券商瑞银正式宣布涉足国内家族信托市场,向国内高净值客户推出境内家族信托信息资讯服务等相关方案,也成为当前首家“掘金”该市场的外资券商。
“瑞银是全球最大的财富管理机构,拥有将近年的历史,管理资产达4.6万亿美元,在财富管理及家族财富传承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家族信托是全球高净值人群在实现家族财富传承方面普遍采用的方式之一。尽管全球疫情尚未结束,但得益于中国经济长期稳健增长,中国内地居民财富不断积累,高净值人群应对代际传承的需求预计也将继续增长。”对于推出该业务的目的,瑞银财富管理中国区主管吕子杰在当日如是表示。
而瑞银证券财富管理部主管高慧则指出,近年来,国内高净值人群及可投资资产持续增长,自资管新规发布以来,个人投资者对专业的财富管理的需求有显著的增长。作为第一家外资券商推出境内家族信托信息资讯服务等相关方案,不断拓宽自身业务领域,提供契合客户需求的服务,以真正完整地体现瑞银财富管理流动性、长久性和传承性“3L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高慧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目前会先在京沪深三地设立家住信托业务办公室,选择在当前疫情仍在发酵以及财富管理市场表现不佳的情况下推出该业务,并非因为海外市场表现更佳,而帮助国内高端客户做资产海外配置,而是看好国内管理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多元化的配置需求。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瑞银此次“弱市”之下推出家族信托管理业务,可能是改变市场策略之需,后续是否有其他外资投行跟进,尚待观察。
弱市之下外资“进场”
如果说刚刚过去的年是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大年”,那么今年则恰恰相反,一季度几乎所有投资品种收益普遍下跌让投资者都很“受伤”。
“一般情况下,财富管理市场能火热是基于资本市场向好,无论是国内还是全球,各类投资品能让高净值客户看到潜在收益的希望,那么无论是发售产品还是推行财富管理规划,都会比较顺利。在当前所有人都以持有现金流为主的策略下,外资券商反其道行之,至少不会像几年前那样受到国内高端客户的追捧。”3月31日,上海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钱丽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记者了解,此次瑞银证券的境内家族信托信息资讯服务倒并不是直接给客户出投资计划,而是先客户分析信托行业格局,分享家族信托理念与框架,详解家族信托设立价值,满足客户在资产传承、风险隔离、资产保值等方面需求,还协同第三方合作信托公司为之提供围绕家族信托的相关服务及方案。比如,客户设立家族信托后,可获得在瑞银证券开立账户、产品交易及投顾等服务。而在家族信托灵活的框架下,客户也可通过设立慈善信托,实现响应国家“共同富裕”及“十四五”规划的愿景等。
在外资的眼中,看到的是一个高大百万亿规模的家族信托大市场。
胡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高净值人群家族安全报告》显示,年,中国拥有千万人民币净资产的高净值家庭超过万户,比0年增长2%;高净值家庭的财富总资产已超过万亿元。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公布数据显示,年1月,中国信托行业新增家族信托规模.99亿元,较年12月增长33.54%,创近一年内新高;行业新增公益(慈善)信托规模2.48亿元,较年12月增长%。
“当前可披露的国内家族信托计划是1.5万个,但是国内的高净值人群则至少有万,这一大群体是非常大的体量。今年1月国内整个家族信托新增的规模接近亿,环比增长高达30%多,整个中国家族信托的行业在过去几年是在蓬勃发展。此外国内高净值人群响应共同富裕目标而发起的慈善信托也在1月有一个很大的进展,这些也是我们选择推出家族信托业务的初衷。”高慧表示。
在高慧看来,当前中国的家族信业务不仅有法律的支撑,也有监管的支持。从法律层面,国内《信托法》一直在不断地改进和进步,《民法典》中也相关条例涉及家族信托业务的涵盖;从监管层面看,整个信托行业是受银保监会监管。
事实上,早在年7月,银保监会在《关于加强规范资产管理业务过渡期内信托监管工作的通知》(信托函37号,下称“37号文”)中明确,家族信托是“信托公司接受单一个人或者家庭的委托,以家庭财富的保护、传承和管理为主要信托目的,提供财产规划、风险隔离、资产配置、子女教育、家族治理、公益(慈善)事业等定制化事务管理和金融服务的信托业务”。
能否产生“鲶鱼效应”?
此前,包括中资银行、信托、券商等金融机构都已进军国内家族信托市场,而外资券商的入场会不会再次引起“鲶鱼效应”,也引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