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这样一天?
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室内温度丝毫没有上升,但能量却悄悄被存储,运用到其他地方。
这不是梦想,而是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研究。
有机太阳能电池(或有机光伏器件)采用有机共轭分子(或高分子)作为光敏层,通过溶液加工的方法制备,具有低成本、质轻、柔性、多彩、半透明的优势,适用于更广泛的应用场景,甚至可以被制作成房屋玻璃。
但是,相对于硅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依然很低,是制约其产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人们发现将多种有机染料分子共混(即多元共混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光伏器件效率,然而对于其中的原理并不明确,这也直接导致了对于多组分共混器件材料筛选准则的缺失,并成为进一步制备高性能器件限制因素。
近日,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以下简称浙大科创)未来科学研究院青年PI左立见老师在此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揭示了“稀释”(有机染料分子共混)效应原理,从物理原理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多组分共混器件材料筛选依据。该成果以《Dilutioneffectforhighlyefficientmuliple-